□沈 栖
2016年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里程碑,从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到首批公布127个 “特色小镇名录”,特色小镇建设正式提到了国家战略规划的层面。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华夏大地,对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批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特色文化为底蕴、特色空间为魅力的特色小镇被誉为“中国版图上的夜明珠”而散落各地。
然而,从整体上看,迅猛发展的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不容乐观。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对已公布的特色小镇进行优胜劣汰测评,同年12月,全国共淘汰和整改全国419个 “问题小镇”;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出手,要求各省市全面启动自查自纠。日前,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再度暴露出这个新型“文旅产业”所面临的困惑。
一些特色小镇的困惑源于两个方面,即: “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良”。
先说说“先天不足”。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双向推动下,特色小镇遍地开花。由于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不少根本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地区,为了 “从无到有”,打起了挖湖、造绿、扩建湿地的歪主意,硬是挤进特色小镇的行列。如陕西白鹿原因为名著《白鹿原》而驰名,当地政府在这块穷僻的土地上,耗资3.5亿元建造了“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初期每天接待游客高达10万人次,不日便一路下滑,一蹶不振,不得不拆除告终。总投资20亿元的成都“龙潭水乡” 仅靠东拼西凑的舶来品进行主题规划,却不深入挖掘蜀文化独特的历史资源,本末倒置,结果成了“四不像”,空空如也的街市只剩下野狗在游荡。湖南常德的“德国小镇”既不符合大众的审美与消费需求,又无法传递德国的异域风情,倒闭成为其必然的归宿。
国家对特色小镇的支持力度是巨大的,无论是在政策导向还是资金支持、贷款优惠都为各级政府发展特色小镇提供了较大的便利。随着各地特色小镇的一哄而起,“后天不良”的问题渐次呈现,诸如假小镇真地产、政府大包大揽、只管前期申报而罔顾后期发展,产业的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弱,没能形成集聚效应,甚或资金链的断裂而沦入“烂尾”工程。更有甚者,某些地区没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没有地方特色优势的支柱产业,也一窝蜂地跟随、复制、模仿,仓促上马。如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是当地声名鹊起的特色小镇,起初年游客接待量逾600万,营业收入超10亿元。于是乎,当地大兴土木建造民俗村,没有民俗编排民俗(如以魔术杂技、肚皮舞等充数),没有历史谎编历史,没有传说抄袭传说, “克隆”出60多家民俗村,结果后遗症显现,惨淡度日,人迹罕至。
特色小镇无疑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于: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合院有序、修身齐家的伦理根基,工商协作、城乡联动的经济网络,恋土助乡、心怀家园的责任担当,以及安适和谐、诗意栖居的文化家园。建设特色小镇亟需地方政府精于规划,善于管理,谨防重蹈“风风火火开场,黯然失色落幕”的覆辙,让那些“夜明珠”熠熠生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