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读书札记

本文字数:892

  □张秀

《群书治要》是一部集合先贤修齐治平智慧的宝典。该本著作熔铸两千年中华上古文明精粹于一炉,历经千年又重归华夏的珍贵文献,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书中诸多观念和思想都深切感染着我。

此前的廉政教育课堂中有诸多因私欲目无法纪、铤而走险最终锒铛入狱的实例,其中不少人曾是国家重点培养的青年才俊,作为旁观者,除了警醒之外还有些惋惜。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是什么让优秀的他们走向腐败的深渊,是权力失去制约,是社会诱惑太多,还是人心不古,思来想去,内心私欲膨胀是其腐败的根源。有人说可能是制度导致的,但是正如美国安然公司财务造假几十亿,参与人明明知道法律规定的严重后果,在巨额金钱的诱惑下,他们完全无所顾忌,最终于己于社会都酿成难以弥补的灾难。这就是《群书治要·孙卿子》所载的“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

在西方麦金泰尔《追寻美德》中,“对于法律的应用而言,它仅仅对那些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才有可能发挥作用”,与之有异曲同工之意,我们要培植内心正义的力量,做有美德有坚守有底线的人。那么,内心的力量又来自哪里?就要多向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汲取能量,注重德行修养。正如习主席所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关于防范腐败,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面对财色名利,我们都要有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关于内心修养,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了,而人的心理问题却正在凸显,不少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中,“丧”文化正悄悄侵袭青年一代。还有我们司法实务中,每个案子都讲述着一个对抗撕扯的故事,当事人不理解甚至情绪宣泄传导到我们这里,我们都需要承受。这些问题昭示我们要多去修身修心,滋养和守护我们的心田,多去汲取传统经典传递的智慧,多去看看生活中的典范,立志高远,以人民福祉为已任,以司法正义为追求。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读书札记 2021-05-31 2 2021年05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