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百家讲“痰”

本文字数:1163

  “痰”:

每到高考季,一种被称作“聪明药”的“神药”,在考生和家长之间讨论得沸沸扬扬,不少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购买“聪明药”。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了十余起走私、运输、贩卖毒品罪,揭示了“聪明药”的真身是——莫达非尼、利他林、专注达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5月28日新华网)

百家讲:

世界上本无真的“聪明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好坏和平时的学习情况紧密相关,所谓的“聪明药”并不会让孩子在考场上开挂,相反,使用不当或会影响考试时状态,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要知道,学习是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的,把希望寄托在“聪明药”上,实际上是最愚蠢的行为。学生本来学习压力大,缓解学习压力,最终还是要靠良好的睡眠、正确的放松方式、合理的自我认知等来解决。眼下,对于健康人群来说,  “聪明药”的益处尚无定论,但许多国家将其列为一类或二类精神类管制药品,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学生来说,好成绩的获得不可能一步登天,踏实走好每一步,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才是进步的不二法门。眼下,一些人企图通过投机取巧的捷径收获学习成果,其背后恐怕是不劳而获的心理作祟。后果轻则逐渐形成药品依赖,重则影响身体健康。这丢掉的不仅是孩子的健康,更有孩子的品质,是用整个青春赌可怜的明天。——吴学安

“痰”:

日前,有网友表示,在网上买药非常随意,包括麻醉类处方药品均可随意购买。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药品健康类网站上购药,对“处方”的审核流于形式,只需点选疾病名称即可收到在线处方,甚至无需上传处方照片,最快3分钟就可完成验证,等待收货。专家表示,处方药随意开具可能带来用药风险,建议平台从严加强审核。(5月27日《北京青年报》)

百家讲:

目前,药品网售乱象丛生,概括而言是打破了“先医后药”的规律,处方仅仅只是购药的条件,而非实质的服务,平台玩起了“暗渡陈仓”的游戏。很明显,药品网售规范并不完全是监管问题,更大程度还是医药贯通的服务课题,否则,相应的诊疗服务象就很容易沦为卖药的附属。

同时,网售药品的审核其实也是一项服务。事实上,购药安全审核,实体药店的售药至今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药师店聘店用,利益一体,甚至不少药店药师是“人证分离”,审核形同虚设。

所以,规范网售处方药,服务的配套要先行,使得医与药以及用药指导应向网络延伸衔接,同时环节又相对独立,相互制约。如建立专业电子处方信息平台,为有处方权的医生提供专业处方信息服务,强化渠道的独立性,既打通处方流通的障碍,又避免市场环节的利益勾连。又如,建立独立权威的审方机制。即针对患者购药是否安全是否合理,不由平台与处方医生单方面说了算,应由监管机构组建专业的药师团队,对平台拟销售药品的处方进行在线审验,对平台售药予以制约,形成环节的相互制衡。——房清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百家讲“痰” 2021-06-01 2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