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对“三假”骗保亟须“靶向治疗”

本文字数:1220

  □汪昌莲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救命钱”,然而不少人却把这笔钱视作“唐僧肉”。有的无中生有,仅凭一张医保卡就能虚构“影子病人”。记者梳理欺诈骗保典型案件并调查发现,以“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为重点的“三假”骗保行为损害每位参保群众利益,尤其值得关注,必须出重拳“靶向治疗”。(5月27日《半月谈》)

社会医疗保险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为的就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然而,由于医药机构监管面宽,监管难度大,骗保手段出现各种“升级版”,部分定点医疗机构诱导、骗取参保人员住院,还存在“影子病人”挂床骗保行为,甚至出现虚构支出、伪造病历的情况。殊不知,以“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为重点的“三假”骗保行为,不仅造成国家医保资金大量流失,而且损害每位参保群众利益。

医疗保障领域的骗保行为,可以说在各地普遍存在,在基础医院更为突出。此前据媒体报道,在贵州一些地方,医疗机构骗保,几乎成为一种“传统保留剧目”。如六盘水市,抽查定点医疗机构135家,存在骗保现象的有107家,高达76.30%;在安顺市,抽查定点医疗机构41家,骗保问题查出率达100%。骗保手段更是五花八门,令监管防不胜防。比如,在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曾经有人将几名老汉拉进妇产医院住院。医疗保障领域的骗保行为,可以说是明目张胆,公开与监管叫板,成为刺痛公众眼球、损害社会公平的一颗“毒瘤”。

不可否认,医保经办工作量剧增,医疗服务监管点多、面广、线长,加重了核实的难度。问题是,过去,针对医疗骗保行为,这种“公开的秘密”,鲜见有管理部门主动查处的案例。可见,医疗骗保案件频发,也暴露了现行医保制度背后的漏洞和治理难题。换言之,医疗保障领域缺乏专门法律法规,加之监管缺位,是导致医保资金频遭蚕食的重要诱因。基于此,今年2月,国家层面通过专门立法,治理医疗骗保行为,如骗保将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等,显然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早在2014年4月2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对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7个法律适用问题作出解释。其中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险待遇的,属于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公司财物的行为。”可见,一些医疗骗保行为,是在骗取国家公共资源,骗保者及骗保医疗机构法人,理应受到刑事追责。

换言之,对于“三假”骗保行为,亟须“靶向治疗”。首先,将骗保“入刑”,从立法层面进行明确和规范,并制订具体操作细则。同时,防范和打击骗保行为,需要制度协同。社保部门应与公安、民政、卫生、社区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密切协作,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特别是,预防和打击骗保行为,需从细节上把关,盯牢医保金等公共资源。比如,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将骗保行为纳入国家征信体系;推行举报骗保行为的奖励制度,形成社会监督、群防群治的合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对“三假”骗保亟须“靶向治疗” 2021-06-01 2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