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周末博客

写下一封情书,创造一场梦境

本文字数:1107

  魏艳阳

最近重温了一遍电影《雨果》,这里的“雨果”并不是法国文学家维克托·雨果,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事实上电影真正的主角也并不是他。很多年以前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不知道马丁·斯科塞斯是谁,更没听说过乔治·梅里埃,那时候吸引我的是电影里混乱却又充满美感的19世纪法国车站,车站里精美的机械大钟,以及雨果穿梭在各个大钟里维修、躲藏和玩耍。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原来还是一部3D电影,于是这些复杂精美、致密却又一环都不会出错的机械,以及奔跑在机械里的雨果,就自动在我脑海中以立体投影的方式再次呈现,似乎比第一次看时还要惊艳。

那时并未get到电影真正意涵,只是单纯被画面和颇有些传奇意味的故事所吸引。雨果是一个孤儿,父亲死后只留给他一个无法启动的复杂的机器人。在到处偷窃机械零件试图重启机器人的过程中,雨果邂逅了小女主伊莎贝尔以及她的教父——乔治·梅里埃。如今普通观众对这个名字大概会相当陌生,就像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我,甚至以为这就是电影虚构的一个角色。

但事实上,梅里埃不仅在真实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在电影史上是一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先驱。于是,这部电影的真正用意此时才浮出水面——它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乔治·梅里埃的致敬之作,是他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梅里埃和卢米埃尔兄弟是同时代的人,在那部著名的《火车进站》放映现场,就坐着梅里埃。彼时还是魔术师的梅里埃被这种鲜活的形式深深震撼和吸引,甚至当场提出要买下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机,但遭到了拒绝。回去后他从别处买来一部摄影机并加以改装,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梦。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梅里埃可以说是科幻电影的创始者,他将儒勒·凡尔纳的多部小说搬上电影银幕——在那个电影刚刚诞生的时代,把小说里的科幻场景搬进现实,需要电影创作者巨大的精力和天才般的创造力。不仅如此,梅里埃还凭天才一般的灵感首创了多次曝光、“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等一系列电影拍摄手法,可以说为刚刚诞生的电影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大道。

今天的我们在大银幕上享受着一部又一部天马行空、不可思议的电影,IMAX、3D、CG特效……无数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涌入电影创作中,那些曾经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的场景与故事,如今生动无比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电影的发展史是观众们的享受史,也是电影大师们呕心沥血的创造史。

似乎很多导演在进入人生某个阶段,就会完成一部特别的作品,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张艺谋的《一秒钟》……这些都是他们写给电影、写给自己终身投入事业的“一封情书”,在这项诞生仅仅百余年的艺术里,他们还原梦境,我们享受世界。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周末博客 B04 写下一封情书,创造一场梦境 2021-06-11 2 2021年06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