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权威曝光

寻找那些“疯狂的石头”

国内“陨石圈”市场混乱、乱象滋生

本文字数:3931

资料图片

  近日,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发文称,2021年1月15日惊现乌鲁木齐的火流星陨石被找到了。消息一出,“陨石猎人”这个神秘的职业也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里。“陨石”“猎人”,这两个元素两相组合,引人遐想。陨石圈虽然小众,但从不缺乏市场,有人认为,其投资价值很高,稀有陨石价格往往在每克数万元。不少“掘金者”不计成本和精力蜂拥而上,但大部分初入行者不具备识别能力,乱象也随之滋生。

入行6年才找到真陨石

刘玉坤来自黑龙江,39岁那年经朋友介绍才初入陨石行业。2016年他独自从南疆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陨石,由于缺乏经验,他只带了指南针、铁锹、五瓶水、三个馕,火腿肠和一些榨菜。由于沙漠地形原因,车开不进去,只能徒步前行。

因缺少参照物,刘玉坤以为自己是直线前进,但原路返回时已经迷失了方向。天黑后的沙漠,伸手不见五指,他找不到自己的车,水和食物也已经吃完,“幸运的是,我靠着手机照明,通过远处重型卡车开过时传来的声音判断方向,最终找到了公路。”刘玉坤说,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

2021年6月,入行六年的他才第一次亲自找到陨石。这一次的线索来自新疆网友在他个人社交账号上的私信留言,“这个网友是吐鲁番的电厂工人,在上班路上看到一块有些特别的黑石头,就随手捡起来了,并陆续捡到了第二块。从发来的图片来看,这是一块稀有的灶神星无球粒陨石。”由于第一块陨石是网友随机发现的,具体坐标只有大概范围。第二块陨石是该网友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坐标相对准确。

刘玉坤将两个坐标连在一起,发现陨石坠落的路径并不是直线。根据之前对陨石散落轨迹的经验和知识判断,陨石在高空爆炸时,冲击波会使碎片以椭圆形散落。

刘玉坤按照这个思路划分搜索带,可接连找了三天都一无所获。第三天晚上,刘玉坤和朋友坐车回酒店的路上,和司机聊到了这次寻找陨石之行。

司机介绍,2021年1月15日,在送乘客的过程中恰好看到了火流星降落,并指出了方位,刘玉坤意识到自己之前对陨石轨迹的判断出了问题。“我根据司机提供的方位,结合已知坐标,判断这次的陨石是直线坠落。第四天,我们从早上九点一直排查到晚上九点。最终在吐鲁番七泉湖萨依找到第三块重167g的灶神星无球粒陨石。”

遭遇假陨石  损失数十万

都说隔行如隔山,1977年出生的刘玉坤在玩陨石的过程中,曾辗转通过多个平台,买到过不少假陨石,还遭遇“陨石传销”,总共损失了50多万元。“朋友最开始说是陨石直销,但后来才知道是传销。”他说,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学习,相关知识越来越丰富,如今已成了贩卖商人,从世界各地收购陨石,以石养石,收入也还算可观。

有些爱好者一旦痴迷便不惜花费重金,甚至会变卖房产。“就是迷上了,特别痴迷陨石的神秘,因为它不是地上之物。一种说不清楚的原因。”做中央空调生意的河北人周先生平时就喜欢收藏钱币、邮票,但从2019年接触到陨石手把件后,就被这种天外之物吸引。于是在不具备任何陨石知识的情况下,他从邯郸当地的一个陨石商处,按20元/克的价格购入了第一个陨石手把件,总价5400元。这个陨石商告诉周先生:“先玩着,玩腻了可以退”。

这样的“承诺”仿佛让他吃了定心丸,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都沉迷在买陨石的事情里,最痴迷的时候每天都要买,一天能收六个快递,甚至还找了自己公司的两个工人专门负责把买来的大量陨石快递搬到仓库里。

在此过程中,作为一名陨石狂热爱好者,他开始学习陨石相关知识,没想到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竟意外发现首个手把件居然是假的,当他试探性地问卖家“不想玩了,能不能按1000元的价格收回去”时,对方却顾左右而言他。

据周先生估算,这一年里自己因买假陨石被骗了大概30到40万元。而据他讲述,深受假陨石之害的人不在少数,大多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其中还存在卖房买陨石的。

周先生说,刚进入一个领域时,骗子在消费者面前往往都充当专家的角色,很容易忽悠痴迷其中的人,“他们的话术非常专业,会把真知识和假知识融在一起,非常唬人。”

周先生分析,很多卖陨石的个体户会利用使用各种话术、卖点进行诱导,比如声称“后期不喜欢了可以退、陨石具有神秘能量、陨石泡水对身体好”等等;定价上不会很便宜,也不会特别贵,几百到几千的价位基本在消费者的接受范围内;如果是线上购买,会以“邮费不合适”为理由不发货,隔天会继续给消费者介绍,直到“凑够邮费”为止;当卖家发现某个消费者好说话后,甚至会组团来骗。

对于自己的遭遇,他并没有选择报警,“因为我是从不同的人手中买的,买的太多了,工作忙没时间收集证据,后期收藏的真陨石价值已经翻倍抵消了损失,那些钱就当‘交学费了’。”作为曾经吃过亏的人,刘玉坤和周先生都在陨石圈为其他爱好者公益科普陨石知识,让不懂陨石知识的初级爱好者少踩一些坑。

猎陨爱好者们为何会如此痴迷?

猎陨多年,保定人赵志强在圈内的名声很响,他曾十进罗布泊。在媒体的报道中,他是发现罗布泊陨石的世界第一人,还是中国石器网、中国陨石网等五个网站的创办人。

他算是中国第一批“玩陨石”的人,记得是在2007年去英国伦敦出差时,他偶然在一个店里看到一块特别的石头,经询问得知是陨石,“天上掉下来的”,本就喜欢天文以及各种收藏的赵志强当即决定要买下来。2012年的时候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猎陨行动,当年11月赵志强在罗布泊野人俱乐部武宗云、刘福英、刘生等人的协助下发现并收集到的16块“疑似陨石”,其中13块被确认为陨石。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检测后,申报至国际陨石学会,后被正式命名为“罗布泊陨石”“楼兰陨石”“小河陨石”和“兴地陨石”。

据赵志强介绍,大概10多年前,“陨石猎人”这个称呼进入中国,深受陨石玩家的喜爱。目前国内真正的“陨石猎人”不到百人,爱好者数万人。早期有些人购买陨石是出于对太空、天文、宇宙探索的喜爱;也有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看中的是陨石稀有的属性和个性的表达。

随着陨石的市场热度越来越高,使得不少人出于投资目的进行收藏;当然也有一部分玩家对陨石的尊崇膜拜是出于对陨石是否存在能量的痴迷。而用陨石镇宅主要还是源于传统的风水学说,陨石只是被推崇的媒介。铁陨石则因为稀有的属性和独特的纹饰,成为身份的象征,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奢侈品公司追捧。

“不过现在大部分都是地质队员、石油勘探人员在野外作业的时候捡到。另一种就是石农找石头卖给石商。石农发现陨石是最多的,他们会把信息再告诉陨石猎人。”赵志强透露,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当地有个流星掉落被报道了,在网上传播后陨石猎人才会知道,进而出发寻找。

假陨石的“流通”各有套路

稀缺性催生了高价值,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造假也就跟风而至,甚至形成利益链,乱象滋生。赵志强介绍,市场上假陨石的比例比较大,大量从事假陨石贩卖的个人在各个石头爱好者的微信群、QQ群流窜。

与此同时,假陨石组织也在全国迅速发展,一种是挂靠在正规协会名下的假协会或直接成立一个山寨协会,通过撰写伪科学文章,直接推翻现有理论,对会员洗脑,诱导他们购买假陨石。“有些爱好者即使后期知道自己买到假货也不会承认,因为怕砸在自己手里,这导致圈子里出现‘互骗互卖’的恶性循环。”

而另一种便是黑拍卖公司。一旦有人在网上发布陨石照片求鉴定,这些组织会自动找上门来,不论网友展示的陨石是真是假,均给出稀有陨石的结论,并声称价值很高、提供拍卖服务。“按收益的百分比收取费用,但是在拍卖之前,需要网友缴纳切割鉴定的费用,当缴纳过一次费用后,其他更多收费名头就接踵而至了。”

赵志强还指出,市场上还有许多假陨石带有所谓的“检测报告”“鉴定证书”。他们以鉴定名义,骗取检测费。骗子没有任何检测资质,却印制并有偿办理陨石的鉴定证书和检测报告,大多是把假陨石说成真陨石,满足求鉴者的心理,牟取更大的利益。而出具证书的骗子们往往冒充所谓的专家、教授等身份进行诈骗活动。事实上他们可能根本没有任何资质,却自封头衔,在所谓的检测报告上摇身一变成了“专家教授”。

混乱的市场还需有力监管和规范

针对假陨石泛滥的情况,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姚和江认为,除了受利益的驱使,缺乏相应的标准、权威的鉴定机构也是主要原因,“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到专门机构去鉴定,拿鉴定书找工商部门举报,但没有相应的规范也很难做处理。”他指出,不过随着权威的科研机构和民间陨石爱好者宣传科普的加大,乱象比过去大有改善,更多人开始正确、理智地收藏陨石。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席研究员、国际陨石研究领域的“明星教授”徐伟彪表示,国内的真陨石大概有四百多块,重的高达几十吨一块,目前陨石的主要价值是用于科研,从中提取到科学信息,能了解太阳系、地球是怎么形成演化的。

“我们科研用的既有爱好者的捐赠,也会租借全世界各种博物馆的陨石样品。对于特殊的火星陨石或者月球陨石也会按市场价进行购买,买过最贵的一万美元一克,便宜的几块钱一克,差别非常大。”他介绍,国内的收藏者基本会免费赠送,国外收藏者大都按市场价出售。因为量少没办法进行市场化的定价,出价的主动权掌握在对方手中。“其实很多陨石在科研上的价值并不高,里面很多都被研究透彻了,得不到新的科学成果了,但是在收藏市场上受到追捧,搞收藏的很喜欢,愿意花重金购买。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价格就高了。”

徐伟彪提醒,网上流传的用陨石泡水泡酒喝的做法千万不要相信,“陨石是有毒的,里面有很多重金属,曾经有人因此致命。”

他介绍,现在民间的鉴定需求挺大,科研单位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做这件事,一般地质局里对外服务的盐矿分析中心会告知石头的名字和品种。“社会上也有一些帮科研单位分析矿物样品的地质样品检测公司,有能力、设备帮助完成陨石鉴定工作,我们一般推荐去这种单位做鉴定。”

(据北京青年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权威曝光 B03 寻找那些“疯狂的石头” 2021-07-06 2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