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建轩
上海市宝山监狱民警胡梦溪一家,祖孙三代都是监狱人民警察,外祖父顾忠,是开辟闽北农场的人民警察,祖父胡金城,原是上海军天湖农场人民警察,父亲胡韬,现任上海市军天湖监狱民警,是一名在军天湖监狱奋斗了41年的人民警察。
一脉相承,他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监狱工作的发展变化。60多年来,警察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从55式警服,到89式、99式警服,他们经历了警服的演变、设备的更新、技术的飞跃发展。唯一不变的,是他们早已融入血液的红烛精神。在监狱人民警察这个光荣群体里,三代人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入警时的初心使命。
第一代“开拓者”
胡梦溪的外祖父顾忠出生于1928年,原是上海市闸北公安分局民警。1958年服从组织安排,带着家属千里迢迢来到福建国营闽北农场。当时的闽北农场几乎是原始森林状态,民警们带着劳教人员亲手建立起房屋、办公室、寝室房和食堂等,生活异常艰苦。当地平日里四周常有野兽出没,特别到了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经常有虎啸狼嚎,令人毛骨悚然。
民警们白天要带着劳教人员上山砍毛竹,为了省时省力,大家想出一个办法,把砍下的毛竹从山坡顶滑到地面。平时出门办事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竹排,把几根毛竹并排链接绑在一起,像一艘小船似的,这是当年最好的交通工具了。有一次,顾忠要出门办事,就撑起这艘“小船”,没想到没过多久竟风雨交加,河面的水越来越急,把顾忠连人带“船”冲得很远。大家焦急万分,集体出动,好不容易才在一块礁石旁找到了他,算是有惊无险。
1962年7月,福建闽北农场迁移至皖南军天湖农场。同时,祖父胡金城从上海市公安局侦保六处调至军天湖农场工作。为了更好地安心工作,胡金城把家属从上海带到军天湖农场。胡金城1936年出生,毕业于哈密路公安学校,刚进入军天湖农场,就到枫河分场从事管教工作。
1974年,军天湖农场的功能由劳动教养转换成劳动改造。由于刚建立监狱,没有监狱规章制度,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胡金城就带着大家加班加点编撰制度,每次下班要回到总场家属区,都是靠着两条腿走路。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胡金城走夜路已经形成习惯,他身边还总是带着一个带钩的铁棍,这就是他的防身武器。后来,胡金城分别又到桐岭山和马村工作。胡金城一直服从组织安排,后又调至总场担任人事科科长,这期间胡金城不断地向《大墙内外》杂志投稿,把自己的管教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事业“接班人”
当时有犯人嘲笑监狱干警: “我们的刑期是有期徒刑,你们才是无期徒刑呢,你们的子女也是。”军天湖的民警当然不认为这是一种刑罚,因为这是他们为社会平安、国家安定做出的选择,他们愿意燃烧自己,也希望把这份事业传承下去。胡金城和顾忠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监狱事业,还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子孙培养为接班人。胡金城的儿子胡韬就接过了父亲事业的接力棒。胡韬出生于1962年,目前在上海军天湖监狱工作奋斗了41个年头。
1989年在军天湖出生的胡梦溪,2岁便随着祖父到上海居住读书,而胡韬夫妇依然留在军天湖。由于当时的交通还不发达,胡梦溪往往好几个月都见不到父母,对于父亲最深的印象就是“忙”。虽然经常见不到父亲,却总听祖父述说父亲所做的工作。
胡梦溪儿时也曾埋怨过与父母聚少离多的生活,但长大后终于明白父亲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是多么重要的事业。从懂事开始,父亲就是胡梦溪崇拜的偶像,在胡梦溪的认知中,监狱人民警察已经不仅仅是警服带来的自豪感,而是祖父、外祖父和父亲言传身教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小耳闻目染,对胡梦溪今后的成长影响很大,大学毕业以后他毫不犹豫地报考监狱管理系统,成为了一名监狱人民警察。
如今,胡梦溪也有了孩子。在白茅岭监狱工作五年的他被调至宝山监狱时恰逢疫情,要封闭管理,与儿子也是聚少离多。早早懂事的儿子受家庭的影响,不但理解胡梦溪所做的监狱事业,而且很是喜欢监狱人民警察这个职业,有一天还悄悄地对妈妈说: “我也想和爸爸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
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胡梦溪收到了一份来自祖父的传承,那是祖父从事两劳事业的证件和勋章,胡梦溪也希望将这份荣耀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