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中国

探寻基层治理“浙江密码”

“护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主题采风活动昨启动

本文字数:3953

  □法治报记者  王菁

7月27日,“护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主题采风活动在绍兴启动。来自全国各地30余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围绕深入一线,探寻基层社会治理浙江密码,采撷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浙江元素、浙江故事和浙江亮点,助力浙江政法机关唱响护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奋进旋律。

本次采风活动由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浙江省委政法委、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浙江浙法传媒集团承办,邀请中央驻浙新闻媒体、省内主流媒体及全国各省(区、市)法制报共同参与。7月27日至7月30日,采风团将实地走访杭州、宁波、绍兴、湖州等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

网格里来了法官“老娘舅”

浙江慈溪法院打造诉源治理新模式

“恶性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因为小矛盾没有及时化解所导致的,因此在矛盾产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干预,我觉得很有必要。”昨天,“护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主题采访团一行来到宁波慈溪市人民法院,该院“网格法官”徐礼向大家分享2年多来他走村入户化解矛盾纠纷的心得。

日前,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要求法院要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构建社会和睦团结向上的和谐之美增强法治守护。而在此前,慈溪法院便主动参与辖区基层治理,在发挥人民法院在社会治理大格局中的“法治保障”作用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法官“老娘舅”来了

“远亲不如近邻,相互体谅下吧。”自2019年7月徐礼担任慈溪某地三个自然村的“网格法官”后,这句话便时常挂在他的嘴边。当时,慈溪法院组建网格法官队伍,融入慈溪全市1142个网格,实现“法”“网”相融、“情”“理”互补,打造诉源治理新模式。

按照法院相关工作要求,每一位网格法官需要通过实地走访、加入工作微信群、参与“圆桌夜谈”“村民说事”等方式,融入“包干”网格,了解网格内社情民情,开展释法说理、法律宣讲、纠纷预警等精准化司法服务,将法治的声音传入群众心中。徐礼有事没事就找当地的村干部了解情况,走街入户调解矛盾纠纷,主动为自己“揽活”成为了常态,这也为他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基础。截至目前,慈溪法院网格法官参与纠纷调处320余次,该项工作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人民法庭就在人民身边

前不久,慈溪的李女士骑电动自行车与赵女士相撞,李女士伤势较重,她在慈溪市法院范市法庭打了一场索赔官司。判决生效后,李女士想申请强制执行。以往,她需要前往30公里外的慈溪城区的法院执行局,但现在,她只需赶到家附近的范市法庭,就可以提交申请材料。最终,赔偿事项双方达成一致,法庭还为李女士申请到了司法救助金6400元。这背后正是慈溪法院以人民法庭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的“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机制。在这一工作机制下,法庭办案过程中贯通立案、审判、执行各诉讼环节,努力实现“办案最公、用时最少、老百姓司法获得感最强”的目标。

除此之外,人民法庭融入基层解纷网络在慈溪已实现了全覆盖。今年5月,慈溪法院出台《人民法庭与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互融行动实施方案》,架起人民法庭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截至上月底,慈溪法院6个派出法庭均下沉司法服务力量,完成了“法官讲《民法典》”普法进网格活动。6个派出法庭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增强大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几年前的一场车祸,让吴大伯成了植物人。法院判决肇事者黄某赔偿86万余元。可事故发生后,黄某为躲避执行,不知去向。经过多方联系,执行干警找到了黄某亲属。经过反复做工作,该亲属同意代为赔偿40万元。另一边,法院积极引导吴大伯向法院慈善分会申请司法援助。经过审核,法院慈善分会的“和美”基金为吴大伯提供了3万元援助款。

2018年5月29日,浙江法院系统首个慈善分会在慈溪市人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慈溪农村商业银行出资4000万元设立为期5年的“和美司法援助基金”,每年将该基金5%增值部分即200万元捐赠法院分会。吴大伯正是该基金的受益者。

2018年6月成立以来,慈溪法院慈善分会发放司法援助资金共计184笔,465人受到援助,金额310余万元。

党建“契约”串联治理全领域

绍兴越城区基层治理现代化走出新路子

走进越城区综合信息指挥中心,一块73平方米的巨幕大屏给了采访团不小的震撼。随着工作人员移动鼠标,一个个实时镜头被拉大、拉近,如违章停车、消防栓故障、乱贴小广告、餐饮店油烟超标等小事,在大屏上都能一一捕捉到。“这就是我区社会治理矩阵式智治平台,是在基层治理四平台的基础上,打通平安建设信息系统、警务(交警)管理、“雪亮工程”、智慧城管等19个平台系统,整合10余个掌上APP,贯通区、镇街、村居、网格、群众五个层级,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越城区综合信息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到。

“19个平台系统分属不同部门,如何能归集到一起?”面对记者的提问,负责人表示,这要归功于“党建契约化”。去年,越城区成立了全省首个党建契约数字赋能社会治理共建基地,通过党建“契约”串联社会治理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52个村(社区)、760家企事业单位、1825个社会组织、5万余名党员加入契约共建平台,开展服务活动1.8万余次,解决各类问题2万余件。荣膺“2020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区”,成为全国社会治理的创新典范。

作为党建“契约化”共建工作发源地,越都社区将大量的社区服务资源用签订“契约”的形式融会贯通,推进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成为了一张社区服务管理和城市发展的亮丽“名片”。

记者注意到,在社区活动中心,有几名孩子正跟着老师做手工。梁女士是一名幼儿工作者,与社区签约后,她利用自身工作特点,教社区的孩子们剪纸技艺。“作为一名党员来说,社区也是我履职的责任岗。与社区一起举办的剪纸培训课堂,不止孩子们喜欢,也吸引了社区的很多党员来参加,我感觉很自豪。”此外,通过与其他单位的“契约化”共建,越都社区还开办了“树兰书房”“社区大学”“名师工作室”等项目。

有温度的“邻舍”守望者

绍兴府山派出所探索治理新模式

“邻舍”是什么?在绍兴本土方言里,意为“隔壁邻居”。当记者来到绍兴越城府山派出所采访时,发现这个词还有着更饱满的含义——互帮互助、互相守望的警民共同体。见面伊始,越城公安分局副局长兼府山派出所所长方达,就像掏宝贝似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3个字:“睦邻卡”。

“别小看这张卡片,这是我们社区民警在上世纪90年代设计出的警民联系卡,用于构建邻里守望、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方达小心翼翼地指着卡片介绍,“这张‘睦邻卡’是我们发动微信朋友圈力量,从辖区群众那里征集来的,目前保留下的仅此一张。”

随着采访的深入,“睦邻卡”“邻舍警务”“契约化共建”,一个个听着亲切的名字跃入记者耳中,一幅以“邻”字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画卷,在记者面前徐徐铺开。

以“契约”为纽带

规范警务共同体建设流程

11年前起源于府山街道越都社区的党建“契约化”共建,可以说是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的创新之举。

2004年,府山派出所依托越都警务站,与越都社区试点探索“契约化”共建。2008年,越都社区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实践城市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将大量社区服务资源用签订“契约”的形式,推进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

如今,府山派出所依托社区民警(邻舍警长)兼任所在社区党委副书记的优势,按照平等自愿、互促互进、贴近实际的原则,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牵头与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共同签订《平安共建协议》。

通过签订“契约”的形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共建单位能够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协助公安机关做好平安创建工作,形成具有公安特色的党建“契约化”平安共建品牌。

中国银行是平安共建单位之一,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中,与府山派出所建立了反诈预警信息互通机制。不久前,辖区一名老人到银行要转给骗子1万元退休保证金,银行工作人员苦劝无效后通知派出所,最终让老人意识到这是场骗局。目前,府山派出所已与辖区97家单位签订平安契约,向社会提供110个服务项目。

以共治为重点

增强警务共同体建设合力

“门窗关好,少出门……”近日,台风“烟花”汹汹来袭,府山书圣故里社区的老画家徐仲华也忙碌起来了,作为“好邻舍”义警成员,他主动报名加入了派出所防台志愿先锋队,与派出所一起对社区每间老房子进行安全检查,宣传防汛防台知识。如今,像徐仲华这样的义警,在府山辖区共有846名。自2016年成立以来,“好邻舍”义警队伍,通过契约化共建,已发展壮大至“医疗守护”“高层楼宇”“校园安保”等10支特色小队,有力解决了“警力不够民力补”的问题,让每一位府山老百姓出门就能看到亲切的“隔壁邻居”。

小杨是府山街道一名律师,2018年5月加入了“好邻舍”义警,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她还会参加警民夜巡和反诈进社区活动。“虽然是业务时间参加活动,但是看到辖区警情逐月下降,让我获得了满满成就感。”小杨说。

今年以来,府山派出所还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推出公安行政事项“家门口”服务,将自助服务机搬进社区网格,组织“好邻舍”队伍指导百姓就近办理业务,做实公安服务15分钟办事圈。截至目前,“好邻舍”队伍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份,代办各类证件证明1000余件,成功打通便民惠民“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办理业务一次也不用跑。

近3年来,府山派出所刑事、治安警情逐年下降10%以上,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位列绍兴市前列,并入选全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接下来,我们将努力打造党建‘契约化’共建2.0版本,数字赋能基层警务共治共同体,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多府山经验。”方达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中国 A07 探寻基层治理“浙江密码” 2021-07-28 2 2021年07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