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逻辑前提

本文字数:1355

  □沈  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业已摆上了战略地位。倘要实现这一重要任务,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亟待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乃是一个逻辑前提。

按照国际上普遍承认的通行标准,公民科学素质的测定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一、公民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了解程度;二、公民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了解程度;三、公民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理解程度。自1992年始,我国每两年进行一次公民科学素质的社会调查。近三十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人均比例由当初的0.3%提升到现今的10.56%,实绩斐然,令人振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尚不浓厚等。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了近远期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此次《纲要》提出的目标十分宏大,任务也十分繁重,非倾力不济。

早在上世纪末,东西方有识之士就预言:21世纪将是激烈竞争的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因素很多,诸如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但其中公民素质是一个不可轻忽的重要因素。就公民素质而言,有身体的、心理的,有道德的、文化的。面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高度统一的新世纪,科学素质自然占了文化素质的首位,它堪为当代衡量人的最为重要的标尺。因此,全面提高本国公民科学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21世纪竞争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硬核实力。倘若轻忽公民科学素质与经济振兴、社会发展的联姻关系,势必沦为新时代的“落伍者”。

当然,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必由之路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并且是全民性的,即非“尽其力于一人”,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那么,工人、农民、军人、学生、公务员、民营企业家等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如何实施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呢?自不待言,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渠道(如图书、影视、纸媒、网络、广播、图片、演讲等)。《纲要》特别强调:  “要进一步完善科普法律法规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订修订科普条例,为社会力量进入科普这一领域提供更方便、更有吸引力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  《纲要》旨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明确制定了“两个五”的重点,即:五项要实施的重点工程和五类重点人群。前者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后者以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发力对象,由以往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青少年代表着未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则是崇尚科学知识的示范者。

记得曾经倡言“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说过: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唯有科学知识深入人心,且践于行,我们才能肩负起两个历史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所赋予的艰巨使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逻辑前提 2021-08-02 2 2021年08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