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良
道与盗,春秋诸子认知不一。卫灵公请教孔子军事问题,孔子很生气,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庄子以为,“盗亦有道”。也就是说,道若从风而服,“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盗能随风而化?
当然能。唐朝人范摅,举唐朝诗人李涉,去九江看其弟李勃,路遇盗贼,不禁毫发无损,还成就以诗化盗,改变人生传奇故事为例。来说明道与盗之间,有共享区域可以兼容。
《云溪友议》载,李涉乘船,“至浣口之西,忽逢大风,鼓其征帆,数十人皆驰兵杖,而问是何人。从者曰:‘李博士船也。’其间豪首曰:‘若是李涉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
李涉着实吓了一跳,待弄清盗贼仅仅索要诗文一篇!匆忙中草成一首,“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相逢何用相回避,世上于今半是君”。诗成“豪首饯赂且厚,李亦不敢却。而睹斯人神情复异,而气义备焉”。
此诗为急就章,却颇有七步诗的意味。李涉诗仓促中见巧思,谓世上做官的,大半皆是强盗,则我又何嫌于汝乎?后来,此诗入国家典籍《全唐诗》,以《井栏砂宿遇夜客》传于后世。
李涉井栏砂所遇夜客,盗而好诗,已属奇迹;得李涉诗,改邪归正,实属大奇。《唐诗纪事》载,多年后,番禺举子李汇征客游闽越,至循州,冒雨求宿。巧遇李涉当年夜客韦思明,两人谈诗论史。
“次第至李涉诗,主人酷称善”,言及《赠豪客诗》事,年已八旬韦叟慨然而叹,说“老身弱龄不肖,游浪江湖,交结奸徒,为不平事。后遇李涉博士,蒙简此诗,因而跧迹”。
简单说,就是李涉一首诗,拯救了一个走上邪路的盗贼。唐朝人范摅,为证故事的真实性,说“乾符辛丑岁,范摅客于霅川,值汇征细述其事,云于韦叟之居,观李博士之手翰云”。
诗能化盗,画亦风贼。风者,若风行于草;化者,如春风化于雨。故事发生在北宋。以“竹锁桥边卖酒家”画,获宋徽宗钦点第一名的李唐,入职北宋“翰林图画院”,位列“宋四家”之首。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南逃中的李唐,囊中别无长物,除生活用品,就是笔、墨、砚、碟和各色颜料。行至太行山腹地,李唐路遇一伙占山为王的盗贼。搜遍李唐行囊,也没搜出值钱儿的物件,盗贼罚其上山服役。
原来,盗贼姓萧名照,原非贼寇,少时颇读诗文,爱好金石书画。只因外敌犯境天下大乱,才上山做了盗贼。待萧照得知,对方竟是自幼倾慕的画坛大家李唐,决定弃恶从善,拜师学艺,一生追随师傅。
萧照开南宋山水苍劲一派之先河。其代表作《山腰楼观图》,构图雄浑,取义清雅。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齐名的《中兴瑞应图》,虽为遵命之作,却颇具观赏性和趣味性。
按理,唐之李涉,宋之萧照,一个是因诗德化于百姓,一个是因画而化于向善。然而,事迹鲜见于正史,却繁荣于乡间野史。此间的道与盗,无非“欲求人心净化,先求人生美化”。
然而,习惯了道德替代规则,善恶混淆是非,“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便大行其道。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