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37.23%的受访青少年表示,压力程度在中等以上,22.85%的青少年称有过抑郁的情绪感受。近几年,存在自伤自残等行为、需要求助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青少年人数逐年上升,情况不容乐观。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曾向大会提交《关于在中小学系统开展生命教育的提案》。他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政府要把促进家庭生命教育纳入民生工程,发挥学校在学生和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
亟需重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国内领先的心理服务平台“简单心理”前不久发布了《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这一报告不仅关注到了疫情之下的大众心理健康,还针对目前社会热议话题,面向职场人、青少年、新手妈妈、老年人等群体列出特章报告,颇有警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该报告显示:37.23%的受访青少年(12-18岁)表示压力程度在中等以上,22.85%的青少年称有过抑郁的情绪感受,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认为,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管教及人际的沟通,是主要的压力来源。青少年群体一方面处于身体和心理较快发展的阶段,另一方面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教育焦虑的现实浪潮中,青少年被迫加入教育“军备竞赛”,被考试、升学“压弯了腰”,心理困扰挥之不去,甚或出现难以承受而自伤自残的极端行为。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补上生命教育这堂课,无疑是家长、学校及全社会亟需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纵观现实生活,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短板”:一是家长的轻忽。我国不少家长受传统思想的负面影响,常常不愿意提及死亡,甚至刻意回避,想要为孩子营造一个童话般的温室环境,实则不利于他们对死亡形成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尤其是囿于“分数第一”而轻忽对子女的生命教育;二是学校的缺位。虽说目前多地中小学内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大多缺少专职的心理教师,缺少心理教育的教材,常态化、制度化的生命教育更是阙如,呈现“心有余力不足”态势;三是课外读物的匮乏。据近期《半月谈》杂志披露:我国图书销售平台可搜索的“生命教育”课外读物的图画故事类图书仅40多册(套),其中20多册(套)还是外文翻译版。
毋庸置疑,生命教育乃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基础,其核心目标在于:让每个人都成为“我自己”,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诚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所说: “如果青少年缺乏合理的、完整的生命观,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疾病和衰老,就无法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教育既让孩子了解生命的重量,也能教育他们更加热爱生活。”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生命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日臻完善。家长义不容辞,学校责无旁贷,政府部门更要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建立起生命教育的“正规军”,生产既有趣味又有价值的教育载体和产品,并在受青少年青睐的网络平台搭建起宣传阵地,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普及推广。
如果说体魄强壮是“显性”的健康,那么,心理正常则是“隐性”的健康。记得著名学者梁漱溟说过:“人这一生总要解决三个关系,而且顺序是不能错的。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然后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关系。”这第三种关系解决好了,那也就解决了“隐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类“隐性”健康问题倘若不重视,势必会影响青少年个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有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切莫等闲视之!(沈栖)
生命教育也应成为家长、老师的必修课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使人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不仅是他们建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必不可少的一课,更是他们面对重压时,阻止他们走上绝路的那道“防护墙”。要让身处青春期的孩子们明白,世界上一切挫折、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没有过不去的坎,更没有转不过的弯,只有让他们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自杀事件的再次发生。
生命教育应成为家长、老师的必修课。以往发生的青少年自杀案件,在调查结果公布后,家长、老师往往或多或少出现一种“后知后觉”的情形。他们无法理解前一天还一切如常的孩子,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没了活下去的动力;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把痛苦都憋在心里,不断积压以至于酿成悲剧,也不愿意找他们倾诉表达。虽然现在说来,会显得有些残酷,但今天的悲剧,很可能是长期缺乏重视、缺少正确引导而带来的“苦果”。要尽可能地减少悲剧发生,就需要家长、老师也参与到生命教育当中,帮助孩子们打牢基础,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最可靠的保障。
生命教育要长期有效、持续见效,还需要整个社会在财力、人力方面的不断投入。除了有足够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还需要有保障这种研究的管理者、服务者;要让研究课题成系统,研究目标更有针对性,就需要牵线搭桥,确保专业机构与学校的长期合作。与此同时,还应运用好各种媒体平台,普及生命教育,强化每个人的生命意识,才能在大环境上形成“生命诚可贵”的社会氛围。
要教好孩子,生命教育就应变成每个人的必修课。只有做到这点,我们才有可能教给孩子正确而有效的生命教育,把课教到他们心里,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人生的意义。 综合《北京日报》客户端等(思源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