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实习生 何卓贤
业委会履职、“美丽家园”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社区公共议题,如何在法治框架下顺利推进?在上海杨浦,有一支社区法治专员队伍,正从个案纠纷化解的专业“老娘舅”,向深度参与市域社会治理进军,以弥合群众分歧、凝聚群众共识,切实增强群众对基层法治建设成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记者从杨浦区司法局获悉,社区法治专员制度自2017年底正式在杨浦全面推广,目前队伍已扩展到165人,年度平均咨询量近5000余件,年度平均纠纷化解数近400件。如今,杨浦正注重法治专员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品质化建设,让法治成为居民们的一项重要福利。
成为社区自治共治的重要成员
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创智坊居民区,曾因两个相邻社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成为长期困扰居民们的一桩烦心事。几年前,杨浦区组建法治专员队伍并与各居委会结对,在参加创智坊居民区例会时,有法治专员提出相应矛盾化解建议,最终在社区“三驾马车”和社区规划师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两个小区的破墙开门,优势互补,这就是著名的“睦邻门”社区自治项目。
谢东律师是杨浦首批法治专员之一。经过4年实践,他进一步明确了“做人民的律师”定位。“我们解决的不仅是居民‘最后一公里’的法律需求,更是‘最后一米’的法律需求。”谢东说。前不久,他针对自己结对的海杨公寓停车难、高层换梯难等急难愁盼问题,与业委会一同制定规范化运作项目,随后在全区首次尝试业委会规范化运作测评中取得高分。接下来,谢东计划在海杨公寓试点全区第一份业委会法律导则。
张文杰律师所在的尚佳法律服务中心有24名法治专员,结对68家居委会,其中还有许多年轻律师。“这些年来,法治专员们一步步用自己的努力,成为社区自治、共治的重要成员。很多年轻律师的感悟,是解决一桩涉及居民们公共利益的事之后,远比代理成功一桩案子收获大,因为大家找到了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的体验。”
解决邻里小矛盾,体现法治大情怀
“从2016年杨浦区在长白新村街道率先试点社区法治专员制度,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讲座、纠纷化解。到如今,杨浦社区法治专员正在向制度化构建、社会治理深度参与发展。”杨浦区司法局副局长薛敏对记者描述了杨浦区社区法治专员的发展过程。“从最早较为松散的管理,到规范化、标准化、品质化建设;从个案纠纷的化解,到深度参与社会治理;从培育一线的社区法治专员,到培育社会组织,并选拔出具有社区治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提供综合保障和多元支撑……”薛敏表示,今年杨浦区司法局制定出台了《杨浦区社区法律顾问(法治专员)管理办法(试行)》,细化完善工作管理机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同时将群众满意度测评引入年度考核,综合测评社区法治专员的服务首选率、知晓率和满意率,切实增强居民群众对基层法治建设成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解决的是邻里小矛盾,体现的是法治大情怀。”杨浦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邓远见表示,如今的市域社会治理,从之前侧重个体间、邻里间的矛盾,发展为事关社区公共利益的公共议题。杨浦将用好社区法治专员这一制度和队伍载体,更聚焦居民区“两委”换届选举、业委会管理、“三无小区”治理等重点治理难题,以及老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法律需求,弥合群众分歧、凝聚群众共识,让法治成为居民们的一项重要福利。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