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近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专家表示,法律援助是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与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维护合法权益息息相关。 (8月22日人民网)
法律援助法的出台并施行,意味着法律援助有了立法保障,将正式步入法治轨道,这是全面实行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里程碑意义。
过去,法律援助大多是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指派律师或者安排本机构人员,为符合条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尽管有其一定的可行性,但由于渠道相对单一、力量较为有限等客观因素,实际效果并不太理想,与人民群众期盼尚有差距。
法律援助法属于国家立法,与过去一些部门规章以及国务院所颁布的条例相比,法律位阶高、权威性强。既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覆盖范围、强化了人民群众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属性、完善了法律援助程序和法律援助质量保障措施,更通过一系列具体法律援助保障制度,以看得见的方式保障了法律援助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也在迅速增加。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我国法律援助的确存在服务供给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需要立法为法律援助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律援助法正是为此而来。从其诸多具体条款看,也是亮点纷呈,干货多多,既激发了法律援助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监督制度,以期消除当事人的顾虑,从而做到只要你有需求,就应援尽援。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服务的质量,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当然,徒法不足以自行。要使法律援助法落地生根,发挥效能,关键还在于执行力。同时,在明确法律援助国家保障的基础之上,强化社会参与的条款是非常必要的。应大力支持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效调动群团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共同推动把法律援助这项公益性事业做得更好。
此次立法保障法律援助,是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个新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无论对于构筑起法治政府建设的“四梁八柱”,还是开启法律援助可持续、高质量的新时代,进而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为完善公共服务、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赋能,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