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同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板桥的这句诗,用在初闯文坛的沈从文身上,极合适。
1923年,年21岁、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的沈从文,告别丘八生涯,从湘西来到北京,欲在这里实现他的文学梦。此时的他,颇有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窘状,毕竟偏僻的凤凰城与眼前的大都市差距太大;面临的又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茫然和无助。很快,穷愁潦倒便向他袭来。无奈之下,他给文学名家、北大讲师郁达夫写了一封“求救信”。
接信后的郁先生,于一天上午,冒着大雪摸到了沈从文的住处。逼仄的房间里,没有火炉,冻得发抖的沈从文正裹着棉被趴在简陋的桌上写作。看见郁达夫到来,他竟一时无语。郁马上把自己围着的羊毛围巾取下,抖掉雪花,披在沈从文身上。之后拿出当时并不算少的五块钱,请沈到饭馆美餐了一顿,并把剩余的零钱都给了他。
沈从文的困顿,令郁达夫感慨而又愤怒,遂写下《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抨击社会黑暗,为走投无路中的沈从文们鸣不平。文发《晨报副刊》。受此文的影响,一个月后,沈从文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也在该报发表。之后《晨报副刊》陆续发表了沈先生多篇诗歌和小说,文学的大门让他推开了。
1925年11月, 《晨报副刊》编辑徐志摩,从来稿中发现散文《市集》,令他拍案叫绝,发表时他大笔一挥,将原来的笔名“休芸芸”改为沈从文,并写下推荐语: “多么美丽、多么生动的一幅乡村画。作者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支小艇,在波纹瘦鳒鳒的梦河里荡着……给这类的作者,批评是多余的,因为他自己的想像就是最不放松的不出声的批评者;奖励也是多余的,因为春草的发青,云雀的放歌,都是用不着人们的奖励的。”徐志摩虽只比沈从文大5岁,但此时的文名已如日中天。他的推荐,无疑为籍籍无名的沈从文及其作品做了一个重磅广告。直到晚年,沈从文仍怀念着这段情谊,“没有一个别的师友能够代替”,可见徐志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1929年,经徐志摩介绍,沈从文来到了胡适任校长的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此时,来自苏州九如巷的张家四姐妹之三女儿张兆和正在这里念书。四姐妹是才貌双全、名扬天下的大家闺秀,叶圣陶先生当年就说: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沈从文一见钟情,随即对张兆和发起了猛烈的爱情攻势,热辣辣的情书一封又一封写去。这天,她拿着这些信找到了校长胡适,说沈从文的来信让她不堪其扰,他甚至说“我不但要得到你的灵魂,还想得到你的身体”。胡适认真看了信后,却提出了一个让学生大吃一惊的建议: “我劝你不妨答应他”,因为沈从文是个天才, “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人人应该帮助他,使他有发展的机会”。后两人终成眷属,于1933年结婚。或许是甜蜜爱情的滋润,沈从文很快迎来了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写出了《边城》《湘行散记》等经典之作,由此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崇高地位。
沈从文是幸运的,乃至是幸福的,刚出道遭遇困境,郁达夫便伸出了温暖的双手。 “小荷才露尖尖角”,徐志摩这位耀眼的“蜻蜓”便立在了上头。胡适对他更是爱惜有加,促成了他的美满婚姻。这三位“老干”既有慧眼识珠之才,还有视才为宝之念,更有助人为乐之德,他们的扶持,及时、真诚、无私、精心、崇高而又可贵。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