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让知情举报者有安全感

本文字数:1092

  □卞广春

近日,  《甘肃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明确对10种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情形的举报进行分级奖励,举报奖励金额最高可达50万元。该办法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内部人员举报,并明确加大对内部投诉举报人的保护和奖励力度,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档案,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泄露举报人的相关信息。  (9月4日《甘肃日报》)

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一直广受关注。甘肃立法明确“鼓励内部举报”,透露了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零容忍”态度,对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实现食品安全监督“全覆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鼓励内部举报”,需要保护好举报人,也要堵住食品安全执法监管内部的漏洞。

根据规定,对符合10种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情形的举报,分为3个等级,对内部投诉举报人按照3个等级标准2倍计算奖励金额。如此重奖,无疑增加了食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让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敢触碰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的红线。

不过,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有一定的流动性、隐蔽性和时间不确定性,投诉举报和依法打击也存在发现难、举证难的问题。食品生产经营者明知违法犯罪,自然不会公然对抗执法监管,而是想方设法躲避检查,尤其在实施具体违法行为时,只由极个别人操作,只有食品生产经营内部关键人知情。食品生产经营违法犯罪行为的知情者范围小,是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的难点。更重要的是,内部知情举报人与经营者还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或牵连。

食品安全以一对多的监管,难免不成为“瞌睡的猫”。用政策善意,鼓励内部举报,激发内部知情人的正义感,为监管安装“千里眼”和“顺风耳”,以及时获得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第一手信息,才能及时出动,有望实现精准打击。

“鼓励内部举报”必须保护好举报人。对内部投诉举报人许以重奖,是以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付出代价为前提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人,以不法牟利为目的,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一旦发现有人举报,必然以反侦查手法排查举报人。由于知情者范围极小,他们排查举报人并不难。从这个角度看,举报者的信息若成为公开的秘密,那举报者的处境就很危险,甚至会付出生命代价。保护举报人,让知情举报者有安全感,很重要。

保护好举报人,还要堵住食品安全执法监管内部的漏洞。“内鬼”泄密,会让内部知情举报人望而却步,放弃举报,使“鼓励内部举报”流于形式。监管部门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这需要严肃举报、调查程序,明确保密制度,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严肃处理泄露举报信息的工作人员,防止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人与监管机构内部人员勾结。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 让知情举报者有安全感 2021-09-07 2 2021年09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