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庭审

编纂村志却写错村民姓氏事迹

村民要求村委会赔偿2万元 法院驳回

本文字数:1304

  □法治报记者  翟梦丽  通讯员  张涛

为了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宣扬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素养,有的村委会组织编纂村志丛书,使得本村的人和事能够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但若是编纂不仔细,将村民的姓氏和事迹写错了,是否构成侵犯人格权呢?近日,金山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人格权纠纷案件,村民认为村委会编纂的村志将自己的姓氏和事迹写错,侵犯了其人格权,要求村委会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

村志丛书写错村民名字事迹

沈某是上海市金山区某村村民。该村村委会于2016年底正式出版了村志丛书,书中记载了该村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村庄名人及其故事等。

不久,村委会将村志发放给每户村民。沈某拿到村志后,发现书中将自己的姓氏和事迹均写错了,将“沈某”写成了“张某”,将“遗体捐献”写成了“申请加入上海市骨髓志愿者”,导致沈某被村民嘲笑,流言不断。沈某要求村委会更正,但村委会一直拖延,遂诉至法院。

沈某认为,村委会的侵权行为导致村里流言不断,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严重影响,要求村委会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

村委会表示,村志编纂时间较长,确实存在失误,但并非故意,也有将其他村民信息记载错误的情况。村委会得知村志出现错误后,已召开会议,制作了勘误表并交由村小组组长签收下发。村委会不存在侵害沈某名誉的主观恶意,且采取了积极消除影响的行为,致歉声明也张贴在了村委会公告栏中。

该案审理期间,村委会又制作了一份《致歉声明》,张贴在村委会公告栏内,对村志在编纂过程中的疏漏给沈某造成的影响表示歉意。另该村村委会主任当面将《致歉声明》交给沈某,并向沈某表示了歉意。

法院:无主观故意,未造成明显伤害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庭审中,沈某主张的人格权主要是指名誉权。评判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首先,村委会编纂村志,主要是正面宣传该村的风土人情、人文素养,主观上并无以损害或贬低沈某的人格为目的而采取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沈某名誉的恶意。

其次,村志在编纂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不会对沈某的名誉造成损害。无论是“遗体捐献”,还是“申请加入上海市骨髓志愿者”都是值得颂扬的正能量行为。村委会写错事迹,不会导致沈某本人的社会评价降低而名誉受损。

再次,村委会在认识到出版的村志中确实有将沈某姓名、事迹写错的情形后,已经积极组织班子成员商讨处理此事,制作村志勘误表告知沈某,并下发至各个小组。村委会在庭审结束后,又在村委会张贴了《致歉声明》,足以消除此事对沈某造成的不利影响。

村委会虽然在编纂村志的过程中将沈某姓氏、事迹写错,但并无损害沈某名誉的主观故意,也不会导致沈某的社会评价降低。并且村委会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故对沈某要求被告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诉请,法院不予支持。沈某未提供证据证明此事对其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故对沈某要求村委会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法院不予支持。

该案上诉后,二审维持了原判。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庭审 A06 编纂村志却写错村民姓氏事迹 2021-09-22 2 2021年09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