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从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农民,到手握18项专利的“发明大王”,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装部主管白清良身上浓缩了中国制造由弱到强,由制造转向“智造”的生动历程。
自学成才,精研技术
有过在黑龙江老家务农的经历,学一门手艺、懂一项技术的渴求在白清良身上格外强烈。
还在轧钢厂做工人的时候,为学手艺,他就主动为电焊师傅打下手、泡茶、打扫卫生,为的就是师傅提点入门。后来凭借过硬的焊接功夫,白清良在老家开起了加工厂,几年光景就已小有名气。
这份钻研不懈的功夫,到上海之初便派上了用场。2002年,白清良踏入“北特科技”。这个曾在老家当过农机加工修理的半吊子机修工人,突然让他给机械设备正经八百地“诊断病情”,尤其是后来轮岗到实验室,负责产品日常质检工作,这些都让白清良格外忐忑。
如何对得起这份工作?只有初中学历的白清良捧起了专业书,从头学起三维制图。“这一学就像着了魔一样,一门心思全放在上面。”白清良回忆说,当时天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着电脑学习,一学就是几个小时,把原本1.5的好视力也磨成了近视眼。
自动倒角机就是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一次闲谈中,白清良得知老板正在为产品加工过程中倒角这一工序中粉尘问题伤脑筋,因为几乎北特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有倒角这道工艺,所以在车间很大一块场地摆放着十几台手动人工倒角机,这种人工倒角机效率低下,精度难保证,工人劳动强度大,尤其是产生的工业粉尘对工人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还是修理工的白清良凭着自己的天赋和满腔热情,以及自学制图打下的基础,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凭借一己之力设计,自己动手加工和安装,做出了首台自动倒角机原型机。
然而这台倒角机只是解决了粉尘问题,并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出于出身背景的原因,大家对他设计的产品并不认可,甚至公司也不相信一个农民出身的修理工能够设计出一套这么复杂的机器。由于难以得到公司的资金支持,起初白清良的设计一直只是停留在图纸阶段。但他没有气馁,经过反复的计算和验证,他坚信自己的设计能够解决当前困扰公司的技术难题,所以他果断拿出家中仅有的积蓄,自掏腰包寻找供应商,加工和采购所需零件,亲自组装调试……首台倒角机就是在这样一个曲折的环境中诞生了。
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倒角机的成功开了一个好头,也拉开了白清良“一发不可收拾”的工装自动化设计道路的序幕:短料自动连续收集装置、冲床全自动下料装置等相继设计成功并投入使用。
虽然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支撑,但长期深入生产线的白清良在发现问题上很有一手。
切割、手动测量棒料跳动值,检验合格弯腰将重量大概在1.5-2KG的棒料装框……长期需要重复弯腰起身动作的工人,很多都患上了腰肌劳损。 “如何用我的设计,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带着这样的思考,2012年,数控和滚丝机共用的自动上下料装置设计成功并投入使用,原本13台机器就需要13名工人的生产线,有了这台“生力军”的加入,仅仅需要2名工人即可完成生产任务。记者了解到,这项发明每年能为北特在节省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创造效益95万元。
“创新就是要追求突破,追求革新,敢于颠覆传统,敢于挑战经验,始终相信任何事都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白清良这样阐述自己对工匠精神中创新的理解。
言为心声。2010年北特设立工装部,白清良和同事们以此为平台先后研制了无心磨床自动上下料装置,冲床全自动冲切设备,数控和滚丝机共用的自动上下料装置等设备。每台设备之后,都是不断的否定与再创新。
深耕机械自动化领域20余年,白清良先后收获18项专利,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模等荣誉,成为年轻一辈扎根实业、钻研技术的最生动标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