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栖
民国肇始,孙中山曾寄厚望于袁世凯成为“再造共和”的“中国华盛顿”。可袁世凯却横下一条心,要把皇冠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捡出来充当皇帝。最终他死在了举国民众的反抗与唾骂声中,皇帝梦只做了83天。
袁世凯称帝梦的覆灭,不能不论及梁启超及其《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用史学家唐德刚的话说:这篇文章“闹垮了一个洪宪王朝”。
倘若溯及梁启超的思想脉络,从甲午到戊戌,他是大力宣扬“民政、民权、民智”,尚未正面提出共和政治的主张;从戊戌到辛亥的十多年间,他在孙中山的影响下,虽说认同共和革命,但其主导思想还是承认君主的正当性,是在“虚君”的前提下进行探索。是辛亥革命将梁启超从君主政治的思想引导到共和政治的轨迹。由此,他于1915年端午节前曾当面劝阻袁世凯摒弃称帝梦想。然而,袁世凯则是“拒谏饰非,作伪术之巧妙,登峰造极,古今无可伦比,时帝制论已尘嚣全国”,于是乎,梁启超在“吾实不能忍坐视此辈鬼蜮出没,除非天夺吾笔,使不复能属文耳”的情境下,写下了直斥“此辈鬼蜮”复辟帝制倒行逆施的宏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于1915年9月3日在北京的《京报》汉文版刊出,旋即,《国民公报》全文转载,全国各报也闻风响应,国人对帝制的嬉笑怒骂令袁世凯无面目见人。梁启超这篇檄文的要害是反对变更国体,即反对在共和制下改行帝制,从而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
毋庸置疑,梁启超的文章绝非旨在解决一个纯粹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为了维护共和国体,防止这一国体的被颠覆。袁世凯充分估计到《异哉》一文在政治上可能产生的巨大颠覆性效应,因此作出了行贿的举止。据梁启超事后回忆:“当吾文草成,尚未印发,袁氏已有所闻,托人贿我以二十万元,令勿印行。余婉谢之,且将该文录寄袁氏”。(《国体战争躬历谈》)袁世凯一意孤行,到头来遭到国人的唾骂,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反观历史。1915年中国面临国体选择的十字路口。 《异哉》横空问世,以思想的方式宣判了袁世凯试图走向君主国体的死刑,甚至是宣告了君主国体在中国的终结。在当年,这篇檄文就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政治影响。诚如史学家陈寅恪所言:“迨先生《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出,摧陷廓清,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当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毛泽东,通过学友会,把包括《异哉》一文在内的梁启超等人所写的反对帝制的文章翻印成题为《梁启超先生等对时局之主张》的小册子到处散发。可以说, 《异哉》关于国体与政体的论述,对年轻的毛泽东产生过直接的政治影响,是其国体与政体思想的主要渊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