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短短几十年光阴,为了心中坚定的信仰,有人一刹那奋不顾身、惊天动地,有人一辈子默默坚守、砥砺前行。每个即将退休的老民警心里都有一份不舍,总希望能为监狱工作多做点什么,就像上海市南汇监狱的民警刘文跃、顾玉林。
监狱被称为“火山口”,刘文跃、顾玉林就在“火山口”工作了37年,是改造服刑人员的“老法师”。他们勤勤恳恳地奋斗在工作岗位上,凭借着对监管改造事业的执着追求,对警察职业矢志不渝的眷恋,践行从警誓言。如今,59岁的他们已经晋升为四级高级警长,依然像不褪色的旗帜,飘扬在监管改造一线,践行着对党的忠诚。
□法治报通讯员 王燕虹
1962年出生的刘文跃和顾玉林,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参军入伍,成为上海武警总队的战士,一个在二支队、一个在四支队。虽然是战友,但是在部队服役期间他们并不相识。因为工作努力,积极要求上进,他们分别于1984年和1983年在部队入党。
1984年10月,刘文跃和顾玉林复员到上海军天湖农场,分配在六监区和下湾分场工作,彼时,因为工作关系他们才相识。从军人到监狱人民警察,从橄榄绿到藏青蓝,变换的是色彩,不变的是初心和使命,他们成为志同道合、携手并肩的亲密战友。
刘文跃和顾玉林一起工作了23载。后来,集中收押老病残服刑人员的南汇监狱建成并正式收押服刑人员,2007年8月,刘文跃和顾玉林分别到南汇监狱管理结核病服刑人员和老年服刑人员的监区工作,这一干又是14载。
时光飞逝,37载弹指一挥间,两名从警37载的老民警,青丝变白发,如今即将“解甲归田”,他们的心头感慨万千。
“我是一名党员,不能拈轻怕重”
“向党组织宣誓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入党誓词句句千钧……”回忆当年入党宣誓的那一刻,刘文跃仍然不能平静,“太激动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自加入党组织,刘文跃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脱下军装穿上警服,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他及时完成角色转变,按照监狱工作的要求,做好值班执勤、谈心谈话、服刑人员教育等工作。刘文跃认为管理服刑人员要用心,如何用心?平时要关注监组里的每一个服刑人员,服刑人员经过一个阶段的改造之后,民警通过谈心或者批阅周记对他进行全面评价,对优点给予肯定,对不足提出要求,让对方感受到被关注,之后民警才能与之形成长期良性互动。
在军天湖农场工作时,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刘文跃他们住的是茅草屋,喝的是机井水。而且刘文跃是安徽蚌埠怀远县人,妻子也在怀远。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直到孩子三岁之后,一家人才得以团圆。不过,对这些苦,刘文跃从无怨言。
“老法师”也年轻过。当时作为一名新入队的监狱民警,刘文跃也曾遇到服刑人员不服管教的问题。如何解决呢?他认为解决的方法是“攻心为上”,具体就是加强谈心谈话,通过讲政策、生活上的关心,逐步教育,将服刑人员的思想问题解决。
后来到南汇监狱工作时,刘文跃对于顽固服刑人员的管理已有一套心得。 “每个人心头都有一把锁,找到打开对方心扉的那把钥匙,他就能够真心以待。”刘文跃记得,曾有一名年约50岁的服刑人员张某,是个“老官司”,在监区也是出了名的“刺头”,每个月大的小的违纪不断。调到刘文跃管理的监组后,直到出狱都再也没有违过纪。 “一个劣迹斑斑的人,无法改变他之前的人生履历,至少保证他今后不犯错,这就是监狱民警的成就吧?”说着,刘文跃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笑意。
2020年疫情来袭,监狱根据上级指令调整勤务模式。还有一年就要荣休的刘文跃主动请缨,帮助家中有困难的同志参加执勤。民警都知道刘文跃身体不是很好,前不久还因劳累过度生病了,监区领导考虑这一点劝他休息,大病初愈的他坚定地说: “我是党员,非常时期应该冲锋在前,我的身体不是问题。”
抗疫“战斗”打响以后,刘文跃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坚守在防疫一线,跟年轻民警一起值班坐岗,在工作中对监区的各类管理制度胸有成竹,对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倒背如流,对监组服刑人员的动态情况了然于心。他主动请缨承包多个监组,对服刑人员谈心谈话、讲评教育等工作精益求精,不放松任何一个环节。
工作学习之余,刘文跃也闲不下来,主动承包了监区办公区域的环境卫生清扫工作,还经常和身边的年轻人谈心,鼓励大家要乐观面对困难,帮他们“稳住心神”。
扎根监管改造一线14年,个中滋味刘文跃深有体会,“一线的同志真的不容易,只有两个字来形容:辛苦!但工作是需要人去干的,如果大家都怕吃苦,都不愿意奉献,工作谁去做?我是一名党员,不能拈轻怕重。”
即将离开工作了37年的岗位,刘文跃的心里十分不舍,回家之后他想先去探望父母,工作这么多年以来,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尤其是疫情封闭以来,回安徽老家的机会更少了。之后如果有可能,他想帮社区多做些事,发挥自己的余热。
“入党那一刻立下的誓言,一定要到党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
顾玉林是土生土长的上海金山人,两鬓黑发已掺杂着银丝。提起在部队入党的经历,顾玉林很感慨: “投身党的怀抱,我感到心中无比温暖。”
1984年,顾玉林到军天湖农场工作,他还记得一下车看到的是农田、山岭,还有一排茅草屋。10月的安徽比上海冷得多,没多久,顾玉林就因感冒引发下呼吸道肺部感染。这一场大病之后,顾玉林肺部便落下了病根。
其实,顾玉林在当兵时就有了恋人,两人感情非常好,商量好等顾玉林退伍就结婚,没想到顾玉林被分配到安徽工作。那个年代的交通不方便,从上海到安徽没有高速公路,要到上海北站住一晚,第二天早上乘汽车,从上海到军天湖农场走一趟,单程要十多个小时。面对距离的障碍,姑娘心意坚决,还是决定和顾玉林在一起。就这样,顾玉林和妻子开始了不离不弃的异地相守。直到女儿一岁多时,顾玉林考虑到妻子一个人照顾孩子太辛苦,便将妻女接到农场生活,一家三口才算是团圆。
无论是身体还是生活上的困难,都没有让顾玉林打退堂鼓,还是选择坚守。
谈到服刑人员的管理工作,顾玉林一再强调责任心很重要, “责任心是干好监管改造工作的前提。从走上监管改造岗位的那一刻起,就要树立‘监管安全大于天’的安全意识。”
监狱被称为“火山口”,关押着形形色色犯了罪的人,而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所受教育等完全不同,对他们的管理没有固定的方法,一定要学会因人而异。而当众处理服刑人员的违纪事件时,一定要准备好预案,经过仔细研判,确定能把控住场面再实施,否则民警就会失去在犯群中的威信。
“而且民警自身要身正,在日常执法中一定要公正、有理有据、有章可循。”2007年来到南汇监狱,顾玉林开始了在后勤监区炊场的工作,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因为有在部队的经历,顾玉林做得一手好饭菜,揉馒头、炒菜、做面食,他样样精通,对于烹饪中出现的问题总能一针见血。一次,一名服刑人员对于顾玉林提出的切菜要求不服从,脸上流露出不屑的神情。顾玉林拿过菜刀,三下两下将菜切得方正整齐。那名服刑人员见此满脸通红,也对顾玉林心服口服。
因疫情开始封闭执勤后,顾玉林每天都很忙,在服刑人员活动现场各个部位消毒,教育示范犯群如何戴口罩,向服刑人员反复讲述疫情防控常识……即使累得旧病复发依然坚守岗位。面对领导和同事的关心,他说:“我能坚持。我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没关系。”
为什么如此坚定地扎根监区一线?顾玉林说是因为组织的信任,也因为监区一线才是实现监狱人民警察价值的地方, “我入党那一刻立下的誓言,一定要到党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老同志,荣誉感与使命感驱使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做年轻人的榜样!”
谈到荣休后的生活,顾玉林眉宇间释放出淡淡的笑容,目光中流露出对这身藏蓝的难舍,有些失落地喃喃自语: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退休了去做什么呢?多照顾父母,陪伴家人,弥补这些年对他们的亏欠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