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周末博客

客户服务应“以人为本”

本文字数:816

金勇

“双十一”前后,网友惯性般地进入“买买买”节奏。由于购买基数过于庞大,其中哪怕只有极少比例的买卖纠纷,形成的绝对数字也会令人咋舌。当消费者通过客服试图解决问题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新一轮问题之中。

众所周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客服逐渐被AI所替代,后者精确且不带情绪的程序化操作,在某种程度上极大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而剩余的人工客服,经过标准化培训后,处理问题的模式也开始模板化、程式化。这一方面源自于客服培训的机械式操作,另一方面在于很多大公司、大平台都将客服承包给了第三方,导致客服权限不够,只能照本宣科,更多地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保住自己饭碗的同时,却忘了客服工作的核心。

消费者找客服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同时缓解在消费过程中的不愉快。智能客服只负责解决程序中涵盖的问题,不会有任何情感方面的交流。而人工客服也有了“机器人化”的倾向。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与人工客服打交道时,他们的回答总是刻板而疏离,关注的是回答是否会影响自己的考评,而不是能否解决问题。于是,在过于礼貌的沟通中,往往答非所问,本来窝着一肚子火需要排解,没想到一不小心又憋上了新的愤懑。

更让人无语的是,客服的解答虽然在向“机器人”模式靠拢,却又缺少了最关键的“智能”元素,仿佛是阿西莫夫笔下初代的机器人,貌似“听话”却笨拙不堪,如同鸡肋“食之无味”。说到底,这样的客服体验实在很难让人愉快,如果是简单的问题还罢,但凡遇到略微复杂的事情,不但找不到那根梳理问题的线头,还会陷入新的“泥淖”中,烦恼倍增。

客户服务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这是商业服务最本质的理念。如果客服无法将“人”放在第一位,仅仅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差错,这样的服务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对于企业来说,服务跟不上,最终也难免会“一地鸡毛”。如此舍本逐末的服务理念和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实在是服务行业的“大退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周末博客 B04客户服务应“以人为本” 2021-11-12 2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