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艳阳
前一阵子,美国流媒体巨头网飞发布了一则由AI拍摄的恐怖电影。这是给AI观看了40万个小时的恐怖电影后,由AI独立创作出的几分钟作品。据网友评论,这则恐怖电影非但不恐怖,反而莫名充满了笑点。原因在于,这个“蠢萌”的AI似乎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人类真正恐惧的东西,反而由于无法理解人类语言和文化,创作出的台词都相当诡异而搞笑。
但嬉笑之后,AI的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还是不禁让人侧目,比如,AI准确把握住了一部恐怖电影的大量要素:反转的剧情、金发美女(这当然不能怪AI,毕竟它是从人类学来的),短短几分钟还密集“致敬”了众多著名恐怖电影。AI快速而强大的学习能力展现无遗。
而一位导演想要拍出一部满意的电影要经过怎样的历练呢?无数的失败不可避免,拍出来无人问津也是常事,受到的批评可能比支持还要多,更不要说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了。而对于网飞这样的商业公司来说,市场的认可与金钱的大赚是必备项。
人们应该还没有忘记当初《纸牌屋》的大火:网飞基于自家订阅用户的大数据分析得出,喜欢导演大卫·芬奇和演员凯文·史派西的用户存在交集,而政治剧则受到观众们的普遍欢迎,于是,集齐了这些元素、砸下重金的《纸牌屋》应运而生。最终市场也证明,网飞的豪赌成功了。
如网飞这样的流媒体平台用户越来越多,手中掌握的大数据也指数级增长,如今再加上AI加持,最终会取得怎样的成功?或者说,以后的影视剧会走向何方?最初级的生产流程已经摆在眼前:大数据分析用户喜好,AI创作剧情、执导细节,把这些喜好变为屏幕上令人目不转睛的成功作品。
这听起来像是一件好事,起码对于众多影视剧制作公司来说是好事,可对于观众和导演们来说,却未必。一部影视剧由人来执导和演绎,就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创作者的风格和标签。这种风格有时会引起观众的巨大共鸣获得成功,有时也会因特立独行而遭遇滑铁卢,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为利润至上的商业公司们所不能容忍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有了“听话”的AI。
对于观众们来说,有了AI的加持,看到的都是对自己口味的。可同时,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些勇敢探索的作品了,眼睛被越来越强的感官刺激充斥,大脑被刻意取悦的工业产品占据,我们会不会陷入娱乐的“茧房”永远不得脱身?刺激没有上限,取悦没有下限,听话的AI为商业和资本操纵,我们为AI摆布。
当然,这样说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了,也希望这仅仅是危言耸听。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