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夫
石库门,是中西结合、具有上海特色的老房子,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我国邮电部发行的“民居邮票”中就有它的倩影。
就像北京的民居散落于胡同,近代上海的民居大多分布于里弄之中。有人认为“里弄”是上海开埠后的产物,其实不然。“里”,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毛传:“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汉书·食货志上》:“在野曰庐,在邑曰里。”古代另有五十户、一百户成里之说。而“弄”,古时称“衖”,如1918年出版的上海地图中,今吴淞路147弄标出一条“猛将衖”,也是古已有之。
在文献中提到“石库门”一词的是松江人韩邦庆,他于1892年用吴语写的的一本著名小说《海上花列传》,内中曾多处提到“石库门”,比如:“呷一口茶,会帐起身,径至咸瓜街中市。寻见永昌参店招牌,踱进石库门,高声问洪善卿先生”。这很可能是“石库门”一词的最早记载。
那么,上海最早的石库门建筑在哪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南京条约》,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带头于1845年宣布英租界在上海苏州河南岸建立,这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个租界。美国紧随其后,于1848年,在“吴淞江(苏州河)北岸虹口三里之地”建立了“虹口美租界”。因此上海最早的石库门建筑应在此两地。传统观点是位于当年的英租界、今上海北京东路、宁波路之间,河南路东侧的“兴仁里”等建筑,于1872年(清同治11年)建成,此地为上海最早的石库门建筑群。但2010年6月12日,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卢湾城区史》执行主编马学强先生在此书首发式上说,在编写此城区史的过程中,研究者从《申报》和老洋行档案中发现,一座建造于1870年的石库门被用作洋行,档案还显示了这座石库门的建造者、所有人和使用人等详细资料,这是迄今发现有档案记录的最早的石库门。就是说,1870年在原法租界地区就有了石库门建筑,比“兴仁里”早了二年。另有一说:2018年12月1日署名“乐活虹口”在虹口商务委旅游局网上发文《体量为全上海之最!虹口这些“古董级”宝贝可能就在你家门口哦》,称“虹口的石库门体量为全市之最。其历史因缘是:虹口的石库门最早现于上海东余杭路541弄,德裕里,1870年。”同样是比“兴仁里”早了二年。
其实,还有更早的石库门建筑。据笔者考证,上海最早的石库门应在乍浦路。新版《乍浦路街道志(1991—2009)》就明确无误地写道:“19世纪60年代,境内开始出现石库门住宅。”请注意,是“19世纪60年代”,又比前提早了几年。
那末,乍浦路街道境内最有可能“开始出现石库门住宅”的是哪一条路呢?据上海市虹口区档案局编著的《虹口》一书记载:“乍浦路修筑于1840年代末,先筑南段,而后逐步向北延伸到武进路。”这就是说,1848年美租界甫一成立,就着手动工筑路了,这是有文献记载的上海租界最早修的马路之一,比筑于1862年的大马路(今南京东路)还早。要造房,先筑路。道路开通了,房地产商不请自来,最早的石库门由此诞生。
这就是说:石库门肇始于虹口美租界,成熟于上海市区的英、法租界。读者诸君,您以为如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