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从大学一毕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山医院(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施巍就一直扎根急诊。身为一名“老急诊”,在这个医院抢救急、危、重症的一线部门,施巍经历了太多危急时刻,也曾在逝去的生命面前束手无策,但他仍然时刻葆有医者仁心,他说: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一名医生的执业操守就是救死扶伤,一定要救他!”
救死扶伤,与死神抢人
一天上午,抢救室送来了一名40岁的男性危重患者,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入院时已深度昏迷,呼吸微弱,随时有生命危险,施巍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的父母和妻子在抢救室门口痛哭流涕,焦急万分,患者父母不停地问: “医生,我儿子怎么了?他还有救吗?求求你们快想想办法啊!没有他我们该怎么办啊!”
“一定要救他,一定要全力以赴!”施巍不停地提醒自己。当时情况紧急,为了尽早明确病因,施巍一路捏着球囊护送患者去做脑CT,并在脑海里迅速地将患者可能出现的结果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都梳理了一遍,力争做到最好,把患者性命先保住,为下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到了CT室,由于担心在做检查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危险,施巍主动留在CT室,一边捏球囊,一边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直到患者顺利完成了检查。
患者最终明确是脑干大面积出血,“这个部位脑出血的患者预后极差,病死率极高,怎么从死神手里抢人?”面对检查结果,施巍不无担忧。在这名患者住在急诊科ICU的两个多月里,施巍几乎每天都会守着他——早上到了医院,第一时间了解他的病情变化;每天离开医院前,必定再去了解情况;回到家里,只要晚饭后有时间,施巍一定会再去一次ICU。就这样,经过施巍及全科室的努力,这名患者最后活了下来。
在这场生命的赛跑中,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赢得了胜利,但后续等待患者的还有漫长的康复过程。在得知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后,施巍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上门手把手教患者父母一些基本的护理手法,还经常上门给患者更换胃管和导尿管。同时施巍也义务承担了两位老人的慢性病调理,他说:“老人照顾他们儿子太辛苦了,我一定不能让老人再倒下,不能让这个不幸的家庭再受伤!”
逆行援鄂,直面一线“战场”
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的“袭击”,在武汉告急“集结号”吹响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医生,施巍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主动报名驰援武汉。
除夕夜匆匆告别家人,施巍就马不停蹄奔向“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也是“离炮火最近的地方”——金银潭医院。刚到金银潭,施巍就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为拯救一位命悬一线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紧急深静脉穿刺。 “当时隔着眼镜、眼罩、面屏,眼前一片模糊。但凭借我多年的穿刺经验,一针见血,穿刺成功。正准备缝合之时,患者突发烦躁,瞬间挣脱了管子,鲜血直往外流,我立刻用纱布去按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重症患者的血液。”即使是在巨大感染风险的面前,施巍来不及思考,为抢救生命,马上开展第二次穿刺,在身后两位护士的辅助下,又一次穿刺成功。
事后,再次回想起来,施巍坦言,还是有些后怕,如果有“万一”怎么办?但一想到病重的患者能得到治疗,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在这险恶的环境中,他完成了上海医疗队首例临床医生深静脉置管,为患者建立了生命通道,为用药和预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抗疫期间,施巍临危受命担任前线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同志们冲锋在战役最前沿,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施巍还时刻关心身边每一位同事,创造了数个全队领先,让宝山医疗队成为第一个全体群众均在前线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医疗队。
在抗疫战斗快要胜利的时候,他在日记中写道: “在金银潭医院的68天,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干大事,感受到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强大动员力、组织力和高度统一性,我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整个地球村,我们最棒!”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