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搭载“发展专列”!从“豆腐干”盛名下的边远乡村驶向数字治理“新高地”

社会数字治理“马桥样本”在全市推广

本文字数:3446

银秋路1351弄小区的智能监控系统

本版摄影 记者 王湧

马桥镇平安社区智能化管理平台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在地域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主城区版图上,顺着黄浦江上游找到西南角距离市中心原点最远的一个坐标,这里,便是闵行区马桥镇。

原生态的乡村和久负盛名的“马桥豆腐干”,这两样在很多人心中与这个镇划上了等号。而现实中,城乡结合部地区所呈现的种种脏乱差,也曾是马桥最真实的写照。

可就在短短几年时间,随着上海大型居住区的不断开发,马桥从地处城区发展边缘的乡村,蝶变成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新高地”。

马桥的“数字化”有何特别之处?乡村地块与“互联网+”会产生怎样神奇的化学效应?近日,市城管执法局聚焦市委市政府近期专项督查问题,在闵行马桥镇组织开展执法工作案例现场演示,将社会数字治理的“马桥样本”正式向全市推广。

“消失”的农村

迎来发展“阵痛期”

马桥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中队长宋海峰是在2007年进入中队的,对于那时马桥的模样,他直言不讳地说:“就是农村。”那个时候,全镇只有4个居民区,其他地方都是成片的农村地。之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农村地块逐渐“消失”,成为了如今拔地而起的高楼,马桥也由此迎来了它发展的“阵痛期”。

“从地理位置上,马桥地处城乡结合部,较低的生活成本,便捷的区位交通环境吸引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落脚在此,这也使得公共资源配置与人口迅速膨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乱设摊、乱搭建、群租、治安问题等,让城市管理面临各种压力。”

宋海峰清晰地记得,当时的银春路上,最夸张时乱设的摊位浩浩荡荡多达200多个,卖什么的都有,俨然是一个“民间集市”。而那时候的城管街面执法也没有任何智慧手段,纯粹靠人力。“说是整治,更像是‘猫捉老鼠’的游戏,我们就不能走,因为可能我们前脚刚走,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小摊小贩又来了。”

传统的老思路、老办法难以为继,而城市治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人的管理开始。为此,马桥镇党委政府随着市委一号课题和“五违四必”大整治的开展,以党建引领,决定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以房管人”的新模式。

马桥镇城运中心负责人刘钧告诉记者,当时,为了摸清房屋底数从而清楚掌握人口底数,镇里还专门聘请了专业的测绘机构,记录每一套农村房屋的内部房间面积、数量、出租情况等信息,随后再将绘制好的这一“人口地图”导入进马桥镇人房信息管理系统。以房管人之后,人口信息的准确率明显上升,小区环境明显改善,小区治安案件也在明显下降。

“线上保安”

全天候监管群租乱象

“华银坊163号801,存在‘群租’可能。”就在前两天,平安社区智能化管理平台中华银坊居民区的“群租”预警信号在屏幕上不断跳动。与此同时,华银坊居委网格员的工作手机上已收到同步预警。

居委专职值班人员立即进行核查,发现该室出入过于频繁,且水电使用情况异常,很有可能存在“群租”,值班人员立即将情况上报至城管中队负责人。经与属地居委物业上门确认,城管中队快速启动处置网格“群租问题专项处置”机制,牵头组织派出所、综治办、城运中心、属地居委物业及特保至现场集中处置。

经核实,该户为3室1厅的户型,由二房东承租后将3间卧室分别进行转租。执法人员发现其中一间房摆放着多个高低床,已构成相关“群租”标准。执法人员当场要求二房东予以整改,并对其进行教育。

如此高效处置背后,正是马桥探索的“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智能化管理模式发挥着预警作用。而这,只是马桥镇平安社区智能化管理平台的一个模块发挥的作用。

“我们在发放智能门禁卡的同时会对住宅小区业主和租户进行人口信息采集,并将采集好的信息录入系统。”城运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样一种“一人一卡”的智能化门禁卡管理基础上,小区房屋租赁情况一目了然。

“对于部分‘漏网之鱼’,利用平安社区智能化管理平台的群租预警功能,相当于给小区全天候派了‘线上保安’,能及时排查可疑情况,真正做到全覆盖、不遗漏。”

有这样一组数据的对比:2015-2017年间马桥镇“群租”问题投诉共238件,2017年系统启用至今,全镇“群租”问题属实的案件总共仅10件,平安社区智能化管理平台起到重要作用。

各类预警场景点对点锁定违法者

平安社区智能化管理平台所能实现的“智慧场景”还远不仅限于此。

早年,马桥镇曾发生过多次高空坠物事件,掉下的苹果核砸坏汽车引擎盖,从天而降的垃圾袋让人苦不堪言,甚至有居民乱扔烟蒂引发火灾的情况,高空抛物成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

为此,马桥镇在开发平安社区智能化管理平台时,就将高空抛物的场景应用纳入了其中,通过高空抛物摄像头,多维度数据分析,智能判断高空抛物行为,从而抓取抛物轨迹,准确定位具体的抛出位置,形成报警结果,及时推送相关部门取证和处置。

今年9月15日晚,马桥镇景城馨苑物业工作人员在小区巡逻时,突然发现14号楼处有一不明物体从高处落下,经查看为小玩具。接到信息后,居委网格工作站迅速做出部署,与此同时,高空抛物监控探头所发出的预警信息很快锁定了抛物楼层。待城管队员到达现场,上门查看后发现,原来是该业主家一个学龄前儿童将家中的物品随手扔到了楼下。

而在去年年初,高空抛物“智慧场景”还协助警方破获了一起刑案。

“高空抛物摄像头是各类感知设备中的一种,在我们全镇16个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和单元门口,像这样的前端设备总共有5000多个。”可以形象地说,这5000多个设备就像是“隐形卫士”,可以实现对平安社区的智能化管理全覆盖。

比如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监控预警场景,会智能抓拍不按规定投放的居民,再通过人房信息管理模块对应到具体住户,由居委、物业上门告知情况,如屡次发生不按规定投放情况或态度恶劣的,及时移送城管中队开展执法检查。

“智城系统”试水“非现场执法”

2019年底,马桥镇第一座严格意义上的大型综合商业体——万达广场如期开业,给马桥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对商业体周边的社会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之前针对大型综合商业体周边的城市管理经验几乎是空白的,万达开业之初,乱设摊、散发小广告、跨门经营、非机动车乱停放、占道堆物等乱象屡禁不止,让城管部门头痛不已。在探索过程中,一方面,街镇专门赴商业体比较发达的兄弟街镇取经学习,另一方面,住宅小区的平安社区智能化管理手段也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今年初,结合城市管理数字化转型及“非现场执法”工作,马桥镇针对街区管理建立了一套马桥镇智城系统,在万达周边34个点位覆盖60个智能监控探头,通过22个智能场景预警,再由城管中队、街面网格、路管会等前端处置力量配合,“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对万达周边街面的实时管理。

“比如针对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我们划定电子围栏区域,系统预警会形成包含发生地址、问题描述、现场照片的详细工单,全天24小时不间断上报至系统后台,再由城运中心指挥室核查情况随后派单至前端网格巡查员或街面城管队员处置。”

就在近日,智城系统报警显示万达周边富岩路上一处堆有建筑材料,未做好防护措施,也未见施工方,严重影响道路通行。城管队员收到预警提醒后立即至现场勘查,根据道路施工备案手续固定了具体施工方,直接电联告知施工单位负责人,该负责人立即进行了整改。

到2023年“智慧城管”建设要初见成效

社会数字治理的“马桥模式”其实正是闵行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闵行城管在“一网统管”背景下,全力深化数据治理、智能应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智慧城管”建设,以数字化方式创造性解决超大城市治理难题。

记者从市城管执法局获悉,根据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综合执法“十四五”规划和“智慧城管”三年行动计划,到2023年,上海将力争基本建成全市城管数字治理的整体格局。

其中明确,本市将深化城管执法对象监管系统应用,聚焦沿街商户、建设工地、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等监管对象开展分类分级监管,划定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加强动态和靶向监管,打造精细化治理样板。

本市充分运用数字化方式、法治方式破解“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街面环境、小区环境、乡村环境等治理难题,试点城管“非现场执法”应用,打通智能发现、证据锁定、身份确认、整改告知、处罚决定、文书送达、罚款缴纳等各环节,形成“非现场执法”线上办理全流程闭环。

围绕城管执法领域高频急难的问题,本市将打造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应用场景的同时,也要用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方式全面推动城管执法手段、模式和理念创新,推进执法全流程的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和服务再造,以‘智慧城管’成效,着力提升城市环境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执法管控水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社会数字治理“马桥样本”在全市推广 2021-11-26 2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