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自从学了理财课程,我现在的生活来源已经不靠工资了”……近两年,大量名为“理财课”“财商课”的在线教学课程广告充斥于各大网络平台。一些有理财需求的年轻人报名学习课程后,遇到“课程内容质量较低”“虚假宣传”“教师不够专业”等问题。还有学员反映合同中承诺“如认为课程价值低于价格,可全额退费”,可想退费时却面对重重阻力。专家指出,这些理财培训机构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无门槛、无资质、无监管等问题亟待解决。(1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财商教育蛋糕巨大,但争抢者众、竞争激烈,由此导致乱象纷呈。为迎合一些人的投机心理,夸大宣传、虚假承诺,如“躺着也能挣钱”。据报道,在某投诉平台,消费者投诉理财培训学费高昂、诱导消费、教师资质涉嫌造假、涉嫌虚假宣传,课程内容与承诺不一致、退费退款难等竟有1000多条。
这样的所谓“理财课”到底是教理财还是劫财?从一些媒体报道的不少案例来看,抱着满满的信心与希望学理财,最终却折戟沉沙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当中既有财商不够、理财知识不足,对理财产品的辨别和分析能力不强者,也有不少人轻信商家宣传而踏入理财课陷阱,不仅没学到理财知识技能,反蒙受经济损失,本想谋取理财商品的财,却先被理财课“割韭菜”。有专家总结,盲目参加理财培训,可能造成本身的财产损失,如课程费;也可能被诱导参加一些投资陷阱,造成更多财产损失。
因此,尽管形形色色的理财课挺火,报名学理财却必须谨慎。正如专家所说,理财培训机构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无门槛、无资质、无监管。更何况,许多财商教育在线上进行,网络具有隐匿性,核实身份较困难,执法难以找到责任主体,监管难度更大。对这类理财课,消费者更应增强防范意识,对商家天花乱坠的宣传不轻信。同时,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学习投资理财、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别总想着“赚快钱”。任何投资都应谨慎,别让自己的财产处于高风险中。
消费者的自我保护固然该提升,相关部门的监管更该有作为。针对财商教育存在制度空白、监管缺失,市场、金融和网信等监管部门应联合监管: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理财课广告进行规制,对存在虚假宣传甚至诈骗的理财产品依法打击;还要强化网络平台的连带责任——有关部门一旦查证理财课有违规违法行为,除了处罚责任主体,还要追究平台的连带责任,甚至关停整顿,以此倒逼平台全面加强对线上理财课的监管。平台也应认真担责,与监管部门一起堵死“劫财课”的生存机会。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