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建筑历经百年,成为记录历史,代表城市文化的最好载体。他们静默无声地伫立在时光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乡愁”……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些老建筑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事的是建筑行业中比较小众的房屋修缮领域的工作,但却正是因为他们的匠心投入,让一栋栋原本历经岁月侵蚀而显得斑驳老旧的建筑,用“另一种生命”延续下了时光的故事。
100多页修缮设计方案用细节还原历史风貌
位于淮海中路常熟路路口的淮海大楼,曾经被誉为霞飞路上“飞翔的白鸽”,它也是20世纪30年代沪上最高级的公寓楼之一。然而,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再加上居民对公用部位设施的保护意识不强,时至今日,整幢建筑已然存在着不同程度老化损坏。
为此,2019年,徐汇区房管局将淮海大楼纳入优秀历史建筑修缮计划。次年7月,淮海大楼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开工,确定由徐房建筑实业负责施工,隶属于公司施工管理部的衡复风貌区保护建筑修缮班组接手了这一修缮工程项目。
“淮海大楼的上一次大规模整修还是在2010年世博会前夕,至今也已经有10年的时间,虽然主体结构基本完好,但外立面粉刷多处不规则开裂,室内走道地坪、墙面及吊顶等多处开裂,楼梯间屋面渗水,钢窗铁件锈蚀损坏。”
摆在修缮班组面前的工程难度不小。徐房实业衡复风貌区保护建筑修缮班组组长顾志峰坦言, “施工既要保持建筑原貌,在材料采购、构件加工、清洗修缮、补损材料等方面也要高标准高要求,同时还要在建筑内部拓展舒适度,让原有空间能容纳新的生活功能,实现和谐统一。”
班组修缮人员深知,建筑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作为历史遗留下来文化财富,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为此,修缮班组专门查阅了淮海大楼的历史图纸,翻阅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同时还对建筑的损坏情况进行的详细的分析,最终确定了100多页的修缮设计方案。
在淮海大楼的整个修复工作中,修缮人员始终遵循文物保护的各项基本原则,最大可能的恢复淮海大楼的历史原貌。“单单针对大楼的外墙颜色材质,就通过了一次次的考证和小样试验,最后才形成了如今所呈现的大楼风格样式和颜色特征。”顾志峰告诉记者。
为民纾困践行社会责任老房子里助力“旧改”
淮海大楼的修缮保护,是徐房实业衡复风貌区保护建筑修缮班组“守护”老建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班组先后承接了宋庆龄故居、夏衍旧居、修道院公寓、徐汇区天主教堂、武康大楼、淮海大楼等多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历保和文保建筑修缮工程,其中多个修缮工程被列为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由于保护建筑多数处于闹市区,往来人员较多、施工场地小等问题,为了减少与周边居民因施工产生矛盾,修缮班组人员常常会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积极与小区物业、业委会和居委会进行沟通协调,及时为居民解决困难和诉求,确保施工项目顺利推进。
在修缮班组看来,房屋修缮不仅仅是传承建筑文脉,更是惠民工程的一个载体。班组核心成岳嘉勇告诉记者,此前,公司在对瑞华公寓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中就发生过这样一则故事。“当时,一位丁阿姨向我们求助,她家中墙面起壳脱落严重,厨房间水管经常堵塞,头上的吊顶也破了一个大洞。这本是额外的工作,但本着为民办实事的精神,我们还是在施工之余帮丁阿姨家铲除了原来墙面的面批,重新进行涂料,在检查厨房水管堵塞原因后,又对落水管进行了疏通,最后修补了丁阿姨家中吊顶的洞口。”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每每听到市民的由衷感谢,我感觉我们的工作就特别有成就感。”岳嘉勇的话是徐房实业保护建筑修缮班组践行社会责任的最好体现。
与一砖一瓦展开历史对话,用工匠精神守护城市里的老建筑……这个28人、平均年龄仅35岁的团队在浮华的背后,坚守初心,还原近百年前的经典,让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乡愁”找到了安放之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