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笛
平时因为工作忙碌,常常会错过一些喜爱的文娱节目,好在如今科技发达,弥补了这种缺撼,错过的一些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回看”得到满足。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想回看一档播过的热播剧,拿起遥控器却怎么也激活不了机顶盒。起初怀疑是电池耗尽了,换上新电池却还是不能使用,于是拔打故障报修电话。翌日上午,电信公司的工作人员就上门了。维修师傅试了电池后确认,是遥控器坏了。他从维修包里拿出三只遥控器,一边对着机顶盒测试一边说道,现在仓库里没有新的配件,这几个都是维修时更换下来的,也不知哪一只还能用……连试了两只,都是坏的,谢天谢地,第三只测试的时候,机顶盒终于被激活了。
也许是別人淘汰下来的旧设备,“废物利用”,我使用的时候发现,因为经常使用的缘故,有的按键上的字已经被磨掉了。因为是“废物利用”,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也在情理之中。原先我家的的遥控器可以调节音量高低,但这个“废物利用”的遥控器摁上去却没有任何反应……
郁闷之余却多了几分思考。遥控器虽然价值不高,但作为一名消费者,他的消费心态肯定是既然配件坏了,那么肯定希望“以旧换新”。倘若这个消费者明白给自己更换的配件是“以旧换旧”或是“回炉”修理后再投入使用的,恐怕他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接受这个现实的。其实,稍有一点科普常识的都知道,任何一件物品其实都是有使用寿命的。虽然过去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之说,但那是那个特定年代生活困窘的一种应对方式。如今,民众的生活早己奔小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尤其是电子产品,该报废的就应该坚决报废。
我了解到,如今一些相关单位为了节省人力资源,将一些后续维保等业务委托给了第三方,虽然这是一种用工机制的创新,但如果“发包方”只做“甩手掌柜”,对第三方缺乏严格的监管,久而久之就会发生一些运作过程中的“尴尬”,譬如,维修配件缺乏,“以旧换旧”……难道是“发包方”克扣配件的费用,导致第三方无“米”釆购配件?我看,不一定。解决这些弊端其实并不难,只要强化了全流程的常态化监管,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