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法治综合

6年、2000余小时、服务1000人次……

浦西首家“助聋门诊”讲述“无声”故事

本文字数:2023

浦西首家助聋门诊志愿者陪同听障病患就医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昨天下午,听障病人马老伯来到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从进门登记、预检、挂号,再到门诊……一系列如常的就医流程,在志愿者和手语翻译全程陪同之下,马老伯很快就在眼科门诊看上了病。  “真是太方便了!我很感谢他们。”结束就诊,马老伯激动连连地向记者打着手语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

让听障人士看病变得不再难,这得益于八院联合徐汇区残联、区聋协6年前为听障病患专门开设的“百雁”助聋关爱门诊。记者从采访中获悉,六年来,  “百雁”助聋关爱门诊开放近200次,600余人次的助聋志愿者参与,累计服务时间2000余小时,服务门诊患者近1000人次,为50余名听障人士提供了个性化的住院服务。作为徐汇区提升助残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  “百雁”门诊进一步将服务触角向社区延伸,让听障人士在“家门口”中也能享受到就医服务。

从“书写沟通”到“有人代替说”

马老伯家住徐汇,最近几日时常觉得眼睛有些不适,因为此前陪朋友来八院的助聋门诊看过病,马老伯对此也是熟门熟路。

“老伯伯你哪里不舒服?”在登记台,志愿者张敏热情地迎了上去。简单几下手语沟通,张敏便理解了马老伯的基本就医需求,协助其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帮助他挂上了眼科门诊的号。

“我帮你挂上绿色通行就医的胸牌,我和手语翻译一起陪你去看病。”与此同时,手语翻译吴微也已经就位。在陪同去门诊的过程中,吴微又进一步对马老伯的就医情况进行了问询。

此后,从初检、视力眼压检查、做眼部B超、再到医生诊断……在两名志愿者的陪同与沟通下,马老伯的整个就医流程就和普通人一样顺畅。

“以前没有助聋门诊的时候,和医生之间的沟通只能依托于手写,这是一个很费时间的事情,听不明白不说,有时候在后面排着长队的其他病人也会不耐烦,我也挺不好意思的。”对比起如今的便利性,马老伯开心地竖起了大拇指。

志愿者:“百雁南行”中的“前雁”

能让助聋关爱门诊真正实现爱与沟通的桥梁作用,像张敏和吴微这样的志愿者功不可没。

八院社工部主任张瞡雯告诉记者,最早,八院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其实是世博精神的一种延续,  “我院非常注重患者就医体验的提升,当时,我们借着后世博时代这一契机,主动打开医院大门,让更多的社会爱心志愿者能够走进来参与助医服务。”张敏就是医院最早的一批“老牌”志愿者之一。

在这之后,八院在收集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民意调查的过程中,决定将无障碍就医服务深化,于是便有了当初浦西第一家“百雁”助聋门诊。  “‘百雁’一方面是取自‘八院’上海话的谐音,更重要的一方面,因为大雁南行总是有最前面的‘头雁’,而志愿服务这件事,也必然是有人冲在前面。”

张瞡雯向记者解释,在帮助听障病患就医的过程中,院方也希望志愿者们像大雁一样带领着他们,给予这些特殊群体爱与关怀。

事实上,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与听障病患们之间也自然形成了一种似朋友似家人一般的特殊情感。

家住襄阳路的七旬老人徐奶奶就是张敏在志愿服务中结识的朋友。2015年冬天,徐奶奶第一次来院看病,张敏全程陪同不说,在徐奶奶住院期间,更是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前来探望,陪老人“说话”缓解疾病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久而久之,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志愿服务成为助力医患沟通的桥梁。

“我本身就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们是真的很需要我。”在张敏的耳濡目染之下,她的儿子从部队退伍后,也主动加入到了医院志愿者的服务行列。

线上志愿与社区志愿“再升级”

在区残联的支持下,目前,八院助聋就诊团队已从最初的29人发展壮大到50人及一支12人组成的上海政法大学志愿服务队。

疫情期间,  “百雁”还开通了在线志愿服务,开展指导预约就医、提供翻译设备、解答复诊咨询等“无接触”就医协助服务。为了更加方便听障人士就医,门诊开设的频率也从过去每两周一期变成了每周二下午的固定门诊。

让八院和徐汇区残联感到欣喜的是,目前,  “百雁”助聋关爱门诊项目已经成为了将助残服务融于医疗系统的典范,越来越多的医院效仿学习,相继开设助聋门诊,帮助听障人士共享医疗发展成果。

据悉,今年,  “百雁”助聋关爱门诊项目还进一步升级了“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医联体”模式,将健康讲座送入听障人士所在社区,帮助听障人士打消就医的种种顾虑,提升健康意识,助力签约家庭医生,建立听障病患健康档案,让听障人士在社区中也能享受到延伸服务。

助聋门诊的背后,是徐汇区多措并举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真实写照。记者从徐汇区残联获悉,近年来,徐汇区聚焦需求创新方式切实提升助残服务水平,在不断夯实残疾人基本保障水平的基础上,优化残疾人培训项目,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在康复服务方面,徐汇区大力强化残疾人康复服务效能,积极将康复资源送到“家门口”,在全市率先建成“智慧阳光康健苑”。此外,徐汇区还注重残健融合,努力丰富残疾人精神文体生活,针对残疾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多方联动促进残疾人服务精准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综合 A03浦西首家“助聋门诊”讲述“无声”故事 2021-12-15 2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