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栖
倘论太平天国运动,不能不提及洪仁玕(1822-1864)。因为他是洪秀全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最先的信徒之一。尤其是到了这个运动的晚期,洪仁玕总理天国政务,所起的作用更大,《资政新篇》更是为这一农民起义留下了难能可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纵观洪仁玕的思想观念,远甚于天国芸芸众生,甚至比天王洪秀全还高出一筹。这得益于他与瑞典籍传教士韩山文。1852年,洪仁玕从广东老家抵达香港后,初识韩山文,一见如故,谈吐相契,前者从后者的交谈中获得不少新知,诸如民主、自由、法律等西方文化,经济建设现代化更是令洪仁玕心向往之。翌年,韩山文到广东传教,洪仁玕再度造访,虚心讨教,而韩山文循循善诱,从此两人结成密友。恰如普拉特在《太平天国之秋》一书中所言:“一个是三十四岁的传教士,一个是三十一岁的难民。1853年9月,洪仁玕终于在韩山文主持下受洗入教,然后随韩山文回香港。韩山文细心教导洪仁玕认识路德宗(Luther an)教义,打算把他培养成外国传教士的助手,最终则希望他把他们的基督教派带到南京的太平天国。”1854年,洪仁玕欲赴天京(南京),未果,滞留上海。在上海,他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和清末思想家王韬相处半年后又回香港。
然而,洪仁玕并没有把基督教派带到太平天国,而是为这场农民运动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科学、经济、文化思想。1858年6月,洪仁玕从香港出发,路经广东、江西、安徽,于翌年4月辗转抵达天京。洪秀全即刻晤面,颇为欣赏洪仁玕所学的西方文化,不到一个月即封其为干王,晋位军师,总管天国朝政。
洪仁玕随即根据他在香港、上海等地多年所见所学,撰写了《资政新篇》一书,作为太平天国长远发展的资政纲领。洪秀全对《资政新篇》逐条审批,然后作为太平天国的官书颁发。
《资政新篇》强调“事有常变,理有穷通”,应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法西洋之善法,变风气之法度”,与“西人并雄”。全书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统一领导,发扬“公议”,办报纸以传递讯息、监督政府;经济上主张筑铁路、建银行、办实业、开矿山;文化上主张兴医院、办学校、改进文风;法律上主张“慎杀”,善待轻罪,建立保护人身的司法制度;外交上主张取消藩属制,向西方国家开放,各国平等往来;等等。洪仁玕企图在农民革命基础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进步意义,涂饰了现代文明的鲜明色彩。连曾国藩幕僚赵烈文也惊呼:“此文颇有见识,于夷情为谙熟,以此量之,似贼中不为无人也。”
可以毫不夸饰地说,《资政新篇》所列的改革构想,具有时代的超前性,不仅超越了魏源的《海国图志》,连日后那些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主张借鉴西方制度的洋务派也自叹不如,甚至维新派也相较逊色。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中国缺乏实现这一纲领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加上太平天国晚期仍然处在紧张激烈的战争环境中,所以这些革新举措根本无暇顾及,也难以逐一实施,《资政新篇》差堪一纸空文。
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很赏识洪仁玕及其《资政新篇》,他在《实业计划》中所提出的改革与各项重大建设项目,虽说比《资政新篇》更为丰富、更为先进,但明显地留有《资政新篇》的思想烙印,两者乃是一脉相承。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