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速朽

本文字数:1449

□姜龙飞

前些日子微信朋友圈里热议一个香港女星,称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性感”二字的高级代表云云。说实话,虽然对剧照上的那张面孔多少还有点印象,但真要讲清楚此人究竟担纲过哪些角色,实在稀里糊涂。问身边人,也是“大概”“好像”,支支吾吾说不清。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类似这样的屏(荧)幕过客,天晓得还有多少?如今哪怕是“超高级”,若拼性感也是一抓一大把,更别说已经过气的“高级”。恍惚之际,已若隔世。

速朽,不仅统摄时尚界,而且覆盖演艺圈。

这有什么不好吗?

暂且不问好不好。除了二元对立,或许还可以有其他选择吧?比如也好也不好、好也不好不好也好,以及诸如此类多元混编的复杂结构等等。

有位叫大卫·哈维的英国著名学者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我现在用的还是祖母的刀具,已经有一百二十年了。如果资本生产的商品都用这么久,资本就垮台了。资本喜欢生产的,是容易损坏、必须快速更新的产品。市场的作用就是推动你加快消费。”举一反三,以哈维的立场观照当下的某些文化产品,速成、荒诞、肤浅、杜撰、随心所欲和无厘头,不都属于资本所喜欢的商品类型嘛,正以矫捷的英姿快速朽灭在消费跑道上。

任何事物一旦列为市俗界面上的消费品,想要长久就难了。不是它不想长久,而是缔造它的资本不允许。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实现攫利之欲、扩张之梦,最大限度地享受成功的快感。一旦停滞,万念俱灰。因而掌控资本的人必然是贪婪的,“既平陇,复望蜀”。早些年听说凡是日本进口的家电产品,寿命都在10年左右,别不舍得用,到时间它自动就坏了,不用也得扔。初听此话以为是瞎咋呼,相比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家庭收入,那么昂贵的一个大件,不说陪伴三生三世,起码也要携手后半辈子吧?然而事实证明,比我们提前一步跨入后现代的日本人,果然已经把“解构”玩到滥熟,将“速朽”带入了慢热的中国。

以进口家电为滥觞,阿尔文·托夫勒笔下的所谓“抛弃型”社会,已开始全方位渗入我们的生活。一次性纸杯、餐具、包装、尿布甚至衣物,极具表征意味地刷新着我们迎头赶上的节奏。由于“新冠病毒”的悍然侵袭,一次性口罩和医卫用品更是覆盖了整个地球。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用伦理,顷刻之间土崩瓦解。一众民生被迫应对不断丢弃,不断更新,“转瞬即旧”“修旧不如买新”的现实,仿佛有限的地球资源足供资本的无限榨取。早在2018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针对全国一年产生白酒类一次性陶瓷包装垃圾约102亿个的现实,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禁止(限制)使用陶瓷作为酒类饮料包装器皿的建议》。认为那些貌似豪华的瓶瓶罐罐,秒开秒废,且无法回收、永不降解。大有吃祖宗老本、断子孙后路之嫌。不宁唯是,“速朽”在今天的中国,非但快速占领物质世界,而且蓬勃于精神领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成名的哈维说:“我进入学术界的时间很早,那时候,一个人写书,超过两本,就算是浪费纸张了……而现在,如果你两年还没出一本书,人们就以为你死了。”无独有偶,张爱玲当年“出名要趁早”的那份矜持和夸口,在今天早已被响当当地证实啦。随意划拉一下,早早写书累计超过两本、乃至十几二十本的中国人,比比皆是。为了“趁早”,更为了避免“转瞬即旧”,每天同一时段出现在不同频道不同剧目分饰不同角色的同一位男星或女星,简直稠如过江之鲫。即便如此,一位当红的中年女星仍在荧屏上抱怨“机会太少”。

在快速循环的资本大潮的裹挟下,谁都不想被人误以为“你死了”。

泛滥及此,你还凭什么让人记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速朽 2021-12-21 2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