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学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民谣形象地道出了腊八节和过年的民俗。
俗话说:“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这些民谣说的是到了腊八节,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年就要到了,年的气息也越来越浓。
民间的童谣也说明了办年的紧张和欢快:“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妈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小孩子,你别馋,吃罢腊八饭,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饭,还有人给压岁钱。”尽管正值数九严寒、冰天雪地,但是过年的欢乐之情却是热情洋溢、红红火火,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满怀豪情,尽情享受着新春来临的喜悦,和谐温馨、幸福美满的神情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魏收的《腊节》诗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可见古时的腊八节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说文》记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是腊日。《荆楚岁时记》记载:“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释说:“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人们在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从唐代以前有关腊八节的诗文看尚无喝腊八粥的文字,从宋代的诗文里开始出现腊八粥的记载,如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说今天早晨喝了寺院舍的粥,肚子不饿,心情渐好,觉得我们这个江边小村草木渐萌,有些新春的景象了呢。可见喝腊八粥最早开始于宋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民间喝腊八粥有很多的规矩和习俗,腊八粥煮好后要用青红丝和干果红糖在粥上摆出福字、佛字,字的周围还用瓜子仁摆放个圆,寓意福临祥至圆圆满满,要先敬神祭祖,之后再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腊八粥,却是好兆头。如果把粥送给穷苦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有说法认为这样来年会多结果实。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写道:“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北京人过腊八喝腊八粥的情景跃然纸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