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俊意
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时,上海市有法学所、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一批学者和一些政治学老专家赴京参加。会议一致选举政治学家兼法学家、中国社科院法学所首任所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张友渔为首任会长,潘念之等老一辈专家被聘请为顾问。复旦大学王邦佐、华东师大王松、东华大学周世逑、法学所的潘念之、浦增元、刘传琛等人,还有一些有政治学背景的党政老干部参加了会议。
张友渔和潘念之是革命年代的战友和朋友,都是政治学家和法学家,张友渔嘱托潘念之负责筹建上海的政治学会。潘老不负使命,回沪后就立即组织新老专家学者一起筹建上海市政治学会。当时上海市社联及法学会等少数几个学会刚刚恢复,也在社科院大楼办公。法学会由专职干部高呈祥负责,政治学会有待成立,既然由法学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潘念之负责,其筹建工作的人员与经费就主要由法学所承担了。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紧张工作,筹备事宜有了点眉目。1981年4月23日下午,社联常务副主席罗竹风主持召开关于成立上海政治学会筹备委员会的座谈会。会上当即成立筹委会,潘念之(社科院法学所)、周世逑(华东纺织工学院)、王邦佐(复旦大学)等3人为召集人。筹委会其他成员是:徐宗士(复旦)、石啸冲(华师大)、王松(华师大)、陈雍(华政)、周纪良(上师大)、浦增元(法学所)、冯尔泰(市府法制办)、张锐(市府参事室)、刘延康(民政局)、傅于琛(市房地局)。一星期后的4月30日下午,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筹建过程中的学术研究等问题。会议决定:筹委会联络地址设在法学所。基本通过学会章程草案。为宪法修改提供参考意见,陆续召开几次修宪座谈会。开展政治学理论研究。5月14日、5月28日、6月11日先后召开3次修宪座谈会,十多个单位的几十位政治学工作者参加了座谈会。6月11日第二次筹委会会议讨论了发展会员、征集论文、召开成立大会等有关事宜。
1981年10月16至17日,经过9个月的酝酿,上海市政治学会宣布成立。成立大会在上海社科院大楼会议室召开,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主管宣科教文卫工作的市委书记兼社联主席的夏征农(当时市委书记有第一书记、第二书记和书记之分)到会并讲话。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李正文、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兼社联副主席李培南、社联常务副主席罗竹风与会讲话。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张友渔发来贺信并作书面发言,由中国政治学会秘书长陈为典代为宣读和发言。上海市政治学会筹委会召集人潘念之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上海市政治学会召集人周世逑做筹备工作报告。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许崇德、复旦大学教授靳文翰分别做了《建立新中国的政治学》《政治学的前景》学术报告。大会收到并印发了18篇论文。
夏征农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与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要使政治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作出贡献。为此,既要解放思想、贯彻“双百”方针,又要实事求是、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李正文在讲话中回顾了30年来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曲折过程,提出了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潘念之在开幕词中说,政治学会是研究政治的,政治学是一门阶级性和党性很强的社会科学,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政治学,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政治学。我们要建立和繁荣无产阶级政治学,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服务。
成立大会上,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了陈其五、张锐、刘人寿等35人组成的上海市政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会一致推举潘念之为会长,周世逑、曹漫之(华政副院长)、肖车(市府秘书长)、袁成瑞(复旦副书记)、朱宁远(党校教务长)、石啸冲(华师大教授)、靳文翰(复旦教授)为副会长。学会聘请以下17人为顾问:李培南、王鉴(市政法委)、杨堤(副市长)、秦昆(市检察院检察长)、关子展(市高院院长)、舒文(市府教卫办副主任)、叶尚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鞠华(市司法局局长)、张竹天(市民政局局长)、王乐三(上海师院院长)、李佐长(党校副校长)、周原冰(华师大教授)、罗竹风、张汇文(法学所顾问)、盛振为(原东吴大学校长)、吴芷芳(原东吴大学文理学院院长)、顾维熊(复旦教授)。学会任命陈天池(法学所)为秘书长,王邦佐(复旦)、王松(华师大)、阮国英(华政)、刘传琛(法学所)、李婉焉(法学所特邀研究人员,专职副秘书长)等五人为副秘书长。
本着“边筹备,边工作”精神,学会在筹建过程中开展了各种学术活动,三次召开了关于我国宪法修改问题的座谈会,两次举行了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座谈会,着重讨论了如何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问题。不仅在政治学者范围内开展学术活动,而且还组织成员同上海市法学会、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等单位共同举办研讨会。学会成立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贯彻了百家争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鼓励广大会员著书立说、编译资料,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组织对政治学基本理论、国家学说、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次年,学会创办了内部小型刊物《政治科学通讯》,1982年第一期刊有编辑组人员9人:王松(华师大)、孙关宏(复旦)、王鼎元(华师大)、周拱喜(华政)、周纪良(上师院)、陈继业(教育学院)、蒋学成(机械学院)、尤俊意(社科院)、刘延康(民政局)。第二任会长石啸冲主办了《政治学信息报》,影响很大。
上海政治学会的成立及其所开展的一切学术活动,不仅恢复了上海政治学界的元气,提振了上海政治学者的研究精神,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政治学研究者,进一步壮大了上海政治学的队伍,为而后中青年学者的接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潘念之和石啸冲先后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会长,著名政治学家、上海政治学学科领军人物王邦佐教授连任了几届会长,后起之秀的复旦大学政治学代表人物桑玉成教授接任会长至今。法学所浦增元先为常务理事、后为副会长;尤俊意先为理事,后为副会长、现为顾问;社科院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杰代表社科院担任副会长。
上海市政治学会成立迄今40年了,在历任会长带领下,在政治学人才培养大本营复旦大学的人才孵化作用下,如今上海市的政治学学科建设蓬勃发展,政治学优秀人才迭代辈出,政治学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形势喜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