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歌
从市社联评选的上海已故“68位社科大师”名单,看到有社会学家言心哲,实感欣慰。无缘忝列门墙,只是业余级“粉丝”,然而曾几何时,略有所感,其名声似与其成绩不太匹配?
是在网上浏览其著述。体会是,他老人家的田野调查,踏实、深入、周全。譬如旧时代人力车(又名黄包车)夫阶层,关注者多。须知可不是今天豪华景区,放几辆黄包车,玩高雅玩穿越,那是实在一个“苦”!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反映北平城人力车夫祥子苦苦挣扎而名世,那是1936年。更早,则是1935年,有言心哲《南京人力车夫生活的分析》出版,以3年师生调查得以详尽记载其生活,宏观到工作状况、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卫生状况等,微观如卫生状况内又细分“居住状况” “饮水来源” “脏水处置”“因病歇工日数”等。前者讲故事,显感性,后者摆数据,重理性,各具特色,堪称揭示当年此一贫困阶层之双璧。可惜,前者彰而后者湮,难道不是吗?
言老被湮没的劳绩,非止一端。记得早在8年前《中国社会科学报》,就有刘拥华的《“缺席”的言心哲先生》指出,作为“第一代中国社会学学者群中杰出的一员”,遗憾的是“言心哲先生在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社会学的叙事中,就显得比较落寞,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处于‘缺场’的状态。他关于社会事业、人口问题、农村社会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著作和观点,以及他在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中的作用,都没有获得严肃的对待,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社会学的损失。”我读后,是赞同而受启发的。
好在, “缺席”是暂时的。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以一个长的时间跨度来观照,站上一百年的高度,学界的评价终究会显示出公正不偏。经由上海市社联认真组织充分而广泛的评选,现今言心哲先生成沪上已故“68位社科大师”之一。笔者在好些场合,看到了对于言老的宣传、礼敬。堪谓光荣“出席”,名列仙班!
市社联做了件大好事。我很为他老人家高兴。
又不止是一个人的高兴。高兴的是,致力于社会建设,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凭藉聚焦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专业特点,社会学在现代城乡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由遭遇“停摆”命运之“丑小鸭”,终成社科界的“金孔雀”。用恩格斯的话说,社会一旦有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从社会学的蓬勃推进,从一位位社会学大师的重焕光芒,你我分明听到了这鲜明的社会需要呼声。
有学者赞扬言老著述, “论数量不算多,但对于社会学这门学科而言,却有着积基树本的意义”,诚哉斯言。从网上搜一下,可以看到多地皆有专业学报的论文,研究学习言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特色。建议还可将言先生的论著选择一番,予以重版,以飨后学。总之该让他的学术成果多多“光荣出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