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洁
苏绣与湘绣、粤绣、蜀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它在清代达到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众多,名匠竞秀。
作为苏州民间传统工艺,苏绣也经历了坎坷和磨难。它走出低谷,重新走向繁荣,与清末南通大实业家张謇(字季直,清末状元)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与苏绣大师沈寿的故事值得传颂。
清末民初,随着上海开埠,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已不再是苏州。曾经盛极一时的苏绣行业日渐衰落,沈寿等一大批苏绣名匠也陷入了进退维艰的窘境。张謇为了挽救苏绣的颓势,防止苏绣传统工艺的失传,毅然以高薪把沈寿延聘到南通,为她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让她继续潜心研究苏绣的创新和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謇投资开办了一所刺绣学校,由沈寿任教,传授苏绣绝艺。据现今南通“张謇纪念馆”的资料记载,这所刺绣学校在8年中共培养了150名苏绣传人,在民国时期活跃于江南各地,散布苏绣的工艺种子,令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沈寿暮年,总有一个纠结:她光是手艺教人,但缺乏理论规范性的文字传世。张謇得知后,抽出一个多月的时间,亲自倾听沈寿口述绣艺针法,笔录后加以整理,并由沈寿改定,编成《雪宦绣谱》一书。该书至今依然是苏绣技艺的范本。可以说,沈寿的技艺乃至整个苏绣完整地传承、发扬光大,完全得力于张謇的倾心支持、得益于这位实业家的无私资助。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重提“张謇与苏绣”的轶事,是因为它还是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是吗?当前我国某些民间传统工艺式微,正濒临失传的边缘。倘若绝艺后继无人,那么,势必人亡艺绝,那些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成为文化史上的“化石”。一位旧时代的官员、文人、实业家如张謇尚且能热心扶植苏绣,我们共产党人传承传统民间工艺岂能逊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