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人工智能产业、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破解新一代先导产业遭遇的种种“卡脖子”难题都将在临港新片区这一“创新苗圃”先行先试。而这些前沿产业的健康茁壮成长离不开法治保障。昨天,临港新片区第一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制定临港新片区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对新片区形成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政策保障 彰显“试验田”作用
“条例的制定旨在推动新片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表示,条例进一步体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新片区改革创新突破的核心内容,彰显了新片区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的“试验田”作用。
据了解,条例从投资自由、贸易和运输自由、资金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便利和人才保障、数据流动、前沿产业发展等方面,推动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高质量高效率建设。
固化改革创新成果 从“盆景”走向“森林”
日前,新片区管委会宣布,上海港将成为中国首个拥有LNG加注能力的港口,预计3月中旬将有首个新型燃料加注业务落地。 《条例》提出,“临港新片区内企业经批准,可以试点开展国际航行船舶液化天然气等新型燃料加注业务。”这也意味着,临港新片区可以试点国际航行船舶液化天然气等新型燃料加注业务。上海港将成为继鹿特丹港、新加坡港后,全球第三个拥有LNG加注能力的港口,也是全国首个拥有LNG加注能力的港口。
而这样的改革创新成果在新片区建设中“屡见不鲜”。新片区在投资体制改革、贸易监管模式、金融开放创新、重大风险防范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改革创新成果,《条例》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固化和完善。例如,配合国家主管部门制定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 《条例》结合新片区金融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离岸人民币业务、贸易结算、跨境投资、金融期货市场等方面作了规定。
对标最高标准 探索制度新优势
据介绍, 《条例》注重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和国内先进经验。结合新片区实际需求,在相关前沿领域推出改革创新举措,构筑开放型经济的制度新优势。 《条例》积极探索优化贸易监管和许可要求,完善与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相适应的口岸管理措施,体现更高水平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监管模式。
新片区管委会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制定《条例》贯彻实施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配套措施和时间节点要求,在市相关部门和相关区的支持下,持续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和RCEP、CPTPP、DEPA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加大重点领域风险压力测试,构筑开放型经济的制度新优势。
聚焦前沿产业 完善法制保障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临港新片区聚集了各种前沿产业。为此,《条例》完善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氢能等前沿产业发展的基础法制保障,推动自主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允许区内医疗机构自行研制体外诊断试剂、积极探索优化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相关准入条件等,进一步推动临港新片区经济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
《条例》颁布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表示将持续加强法制保障,重点聚焦开放型产业体系建设,充分运用调法调规、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等路径,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氢能产业等前沿产业法制保障,打造与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新高地。此外,管委会非常关注《条例》的立法成效。据透露,管委会已谋划开展立法成效评估,将结合临港新片区工作实际,做好与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立法后评估等工作的衔接,支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居民代表、专家学者对《条例》执行工作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从合法性、合理性、协调性、可操作性、规范性和实效性等方面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立法后评估报告将作为日后提请修订《条例》的重要参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