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第二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再次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始终与国家法制完善、法治实践、法学发展同行。
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深入推进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35位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硏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总数居全国法学院校首位;主持或参与编写的15种马工程重点教材累计发行近300万册,800余所高校推荐使用。
启动制度化、常态化的法学知识更新与改革工程,开发科技法治前沿课程、双师同堂课程、本硕打通课程共127门, 《民法学》 《中国宪法学》等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出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100余本,涵盖法学教育60多门核心课和选修课,累计发行1468万册,使用学校遍及全国600多所高校,是全国法学院校编写出版的教材中品种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套法学教材;16门核心课程教材全部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21年9月,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是获此荣誉的唯一一所法学院校。
引领法学学科建设
人大法学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2018年在教育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是全国唯一同时获得两个A+的法学院校。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未来法治研究院、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营商环境跨学科交叉平台先后获批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建设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法院国家责任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法院纠纷解决研究基地、国家市场监管法治研究基地等。
科研成果引领学术前沿
首轮一流学科建设期间,共出版专著221部,发表CSSCI论文1132篇,SSCI论文35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哈佛国际法杂志》等发文,获国家级省部级等重要科研奖项84项,在《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中文顶刊发表论文数量全国领先。
《中国法学前沿》获评2019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并获批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法学家》进入世界学术影响力Q 1区期刊行列; 《人大法律评论》在CSSCI集刊中社会名誉度、转载率、引用率位居前列;受中宣部委托主办的《人权》进入C刊行列; 《判解研究》发行量每辑多达上万余册,已连续多年被CSSCI来源辑刊等收录。
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明显
高铭暄教授作为法学界唯一代表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许崇德教授作为高校法学界唯一代表获“改革先锋”荣誉称号。16人次先后走上“共和国讲坛”,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的主讲人,37位教师和校友担任最高院特邀咨询员和最高检咨询委员,66位教师担任中央和国家各部委法律顾问。先后从海内外名校调入、引进优秀人才共12位,引育结合,建成一支拥有学界盛誉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推进国家法治进程和法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深度参与民法典、刑诉法修正案、农村土地承包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著作权法修订、专利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项重要立法工作,41件立法制度报告获中央主要领导批示。
全程深度参与民法典编纂工作,首倡人格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编,为民法典体例编排重大创新和具体制度完善提供学术支撑。与司法部联合推出系列公益讲座《民法典开讲》,首播超过1000万人次观看,在“学习强国”上线; 《民法典开讲》获评人民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高校民商法师资民法典公益培训班,370多所高校6000多名教师参加。
响应国家疫情防控重大部署,及时形成多份政策建议并获得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020年4月,17位法学名家开设“法学第壹课”,为600余所法学院校学生和公众提供优质法学课程。 (徐慧 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