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勠力同心,挽救执迷不悔的灵魂

——上海市女子监狱三监区攻坚团队

本文字数:3315

三监区民警集中学习讨论

三监区攻坚团队用行动践行誓言 照片均由女子监狱提供

□法治报通讯员  周兰

在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里,进入监狱改造的已决犯,就像是“拔了牙的老虎”,早已失去了攻击力,当早日悔过自新。但事实上,有不少罪犯游走在认罪服法的边界,他们表现不尽相同,但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期望通过不认罪的方式逃避惩罚,减轻罪责。对于这些人的教育管理工作,始终是监狱工作的难点、堵点。如果在高墙电网之内都不能认清己错,改过自新,那当他们回归社会后,对社会平安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显然不可估量。

上海市女子监狱关押着形形色色不同罪名、不同刑期、不同文化、不同国籍的女性罪犯。当她们之中出现了对自身犯罪认识有误区、有偏差、有侥幸的罪犯时,民警们又该如何开展工作的呢?

女子监狱三监区就有这样一支奋战在改造工作一线的攻坚团队。多年来,她们善于挖掘监区民警特长,注重队伍梯队化建设,充分发挥监区民警的法律、心理、医疗等专业知识作用,致力于构建起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管理团队。他们善于总结经验,做监狱工作却不局限于监狱本身,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时事政治等教育内容,积极引入社会帮教资源,搭建起立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凭借这两大法宝,三监区的攻坚团队能挑重担,啃硬骨。在不认罪、难管理罪犯的教育攻坚工作中成绩斐然。

小警花杠上长刑期女犯,自欺欺人终服软

刘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

被捕前管理一个大型物流公司的刘某受过良好教育,却坚持不认罪服判,也不服从教育管理。对于自己不认罪的理由,她言之凿凿:“我又没有实际参与,合同上只盖章未签名。是别人骗我这么做的,凭什么我要认罪……”

刘某怨天怨地,只觉得全世界都欠她的,拒绝任何形式的教育与规劝。

面对这样社会阅历深,社会背景复杂的服刑人员,主管警官陈心怡犯了难,在对她反复多次的谈话教育中,陈警官发现刘某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正常,又受过高等教育,面对如此长刑期为何坚持不肯认罪?“一杠一”的她心里感觉有些挫败,一个20出头的年轻民警如何与一个50多岁的女犯“斗智斗勇”?她想起了带教老师经常跟她讲的那句话,“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是有团队的”。迷茫中她找到监区领导寻求帮助。

三监区监区长朱佳虽然是一名“80”后,但在监区领导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近十年,有着丰富的教育攻坚工作经验。听完小陈的汇报,她马上招呼监区领导和几名攻坚团队的“老法师们”,围着小陈的办公桌就地讨论起来。

只要有需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火速召开“碰头会”,是三监区攻坚团队的特色之一,也是她们快速高效的工作准则。围绕刘某的成长经历、犯罪经历、社会关系,整个人物侧写逐渐清晰。

“刘某在给儿子的信中,对自己的刑期和罪名是怎么说的?”朱佳一针见血地问道。

原来刘某丈夫早逝,刘某本人被捕也有两年,两个儿子都放弃了学业,还患上了抑郁症,让刘某心急如焚。在给儿子的信中,她写道:“十一年刑期太长了,妈妈争取想办法早点回到你们身边!”

“这也许就是症结点!”有着近20年管教经验的茅颖谈道,“刘某文化水平虽不低,但性格固执,她可能认为只要自己坚持不认罪就有可能翻案,从她儿子入手可能是一个突破点”。

然而刘某儿子最近一次的来信已是数月之前的事了,只因刘某知道儿子辍学后回信大发雷霆严厉斥责儿子,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儿子不愿再与母亲联系。

陈心怡连续打了三天电话都无人接听。但她没有放弃,第四天,刘某的大儿子终于接起了电话,“喂,是小刘吗?我想替你妈妈跟你说几句话……”陈心怡先替刘某解释了她的“良苦用心”。同时按照碰头会上的部署,她又提到希望刘某儿子与警官一起做他妈妈工作,“你妈妈犯罪事实和证据都很清楚,其实她自己心里也都明白,如果为了你们坚持不认罪,这么长刑期她要如何度过?”

陈心怡耐心地向刘某的大儿子陈述利弊,刘某的儿子在电话那头从一开始的沉默不语变成了积极回应,最后,他表示会尽快回信给母亲。

很快,儿子的来信被递到了刘某的手中。刘某不敢相信儿子竟然又给自己写信了,刚打开便已泪眼婆娑。她把儿子的来信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陷入了沉思。

在信中,大儿子表示自己与弟弟会在工作之余参加成人教育,没有母亲在旁,他们也能照顾好自己,希望母亲能做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其实我心里早就明白我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但还是抱着孤注一掷的侥幸。在狱内接受母亲文化建设的教育,我却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不知道应该做一个尽责的自己,做一个比昨天更好的自己,才是一个好的母亲。现在我选择放下过去,守候美好的明天”。放下心理包袱的刘某主动向主管警官递交了认罪书,从一个顽固不认罪的难改造罪犯,大步走向了新生。

目前,刘某改造状态平稳,还发挥特长辅导监室内的文盲女犯学习。而刘某的儿子也重新走进了课堂,重燃了生活的希望。母子三人共同期待美好的明天。

瘾君子的回归路,历经生死幡然悔悟

施某,因犯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

刚满50岁的施某牙齿已掉得七零八落,总是佝偻着背,没事抽动两下鼻子,一看便是受毒品残害多年的样子。

吸毒经历“丰富”的施某强戒过多次,但认为自己只吸不卖,怎么也不会被关进监狱。不曾想一判就是七年多。

“我只是租了这套房子,这些毒品又不是我放在房子里的,为什么我背这个黑锅”,“有点毒品最多判个三四年,为什么要判我七年多,我想不通,我不认罪……”没上过几年学的施某不理解法院的判决,拒不认罪。

经过团队的讨论研判,大家一致认为,施某不认罪的主要原因在于她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有障碍,有偏差。还有就是一向害怕大姐的她不敢让姐姐知道自己还在吸毒。

大家决定,分两头开展工作。一方面,副监区长黄艳裔做过多名对法律认知有障碍的不认罪女犯的转化工作。她亲自找施某开展个别教育,从“非法持有毒品”中何为非法和持有以及量刑标准是什么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对施某开展教育。

“就算毒品不是你买入的,但是放在你承租的房子里,你明知却不报警,根据法律你是不是非法持有?”“法律明文规定,非法持有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你持有的数量是119.7克,法院对你判决重吗?”面对黄副监区长抛出的一个个问题,施某无从辩解。

另一方面,施某的主管警官联系到了她的姐姐,讲出了施某的顾虑,接见中姐姐向其痛陈利弊。面对法律和亲情的双重作用,施某思想逐渐转变,上交了认罪书。

不过,人的思想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对于思想不稳定的罪犯来说,任何变故都可能成为压垮她的稻草。

2021年4月,施犯突然感觉下腹剧烈疼痛,就医后被诊断为宫颈癌。知道消息后的施某崩溃了,“如果不是判我这么长时间,我都要出去了,现在就是要我死在这里!”施某不断散播着不利于改造的消极言论。

面对施某突发的疾病及思想上的波动,监区民警没有自乱阵脚,大家一致认为生命至上,挽救一个人首先要保障她的生命权。

然而突如其来的本土疫情又打乱了原先的节奏,全封闭式管理模式给每周放化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但监区民警能够达成共识,服从大局,始终做到步调一致,克服了警力紧张、换防隔离等诸多困难,共同承担了施某化疗就诊两个月的安保任务。

与此同时,团队中具有多年部队医疗队服役经验的刘碧云等民警,从专业医学知识角度切入对施某开展个别教育,使其逐渐明白在现在的医学条件下,自己的病完全有治愈的可能,重燃生的希望。

经过大半年的治疗,施某病情和改造状态都很稳定,积极缴纳罚金。对自己曾经叫嚣着不应该认罪深感后悔,“在监狱这些年一直学习母亲文化,总认为是表面功夫,没想到警官真的像母亲一样对我不抛弃、不放弃,以前我这么胡搅蛮缠,真是太不应该了。”

像刘某、施某这样的个案,在三监区中还有很多。

这支队伍中既有二十出头,奋勇争先的“90”后民警,也有三十而立,坚持做好“传帮带”的中生代力量,更有四十不惑,坚定做好领头羊的中流砥柱。她们始终秉持着“改造一个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平安一方土”的工作理念。

在每天的常规工作中,她们是满天星辰,默默耕作于自己的岗位上。当需要团队协作时,她们又能聚成一团火焰,各自发挥所长,不吝分享自身经验将教育效果最大化、最强化。

凭借着团结协作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她们在一个个成功教育改造罪犯的个案中收获硕果,用生动实践展现新时代的女警本色和巾帼风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勠力同心,挽救执迷不悔的灵魂 2022-03-04 2 2022年03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