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很关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进一步加大“双一流”省部共建力度;提高“双一流”高校研究生的“推免”比例;“双一流”高校招生名额按各省市区考生比例公平分配。
加大“双一流”省部共建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建议:
应进一步加大“双一流”省部共建力度,给予省级高水平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接轨渠道和实际支持。
长期以来,“双一流”的遴选评价标准已经成为指导高校发展的风向标和指挥棒。近期发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双一流”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逐步淡化双一流身份色彩”等一系列方针政策。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入选的一流学科数量过少,行业特色学科未能入围,将导致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地方高校与一流学科失之交臂。”乔旭认为,“一流学科”遴选标准不明确、差异化路径不清晰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加强指导。
“加快促进地方高校学科的特色化发展,是‘双一流’完善多元评价体系的必由之路。”乔旭表示,随着“双一流”计划的推进,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多个省市实施了省级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的建设,致力于完善高等教育分层分类特色发展格局,一批高水平地方高校纳入了建设范畴。应进一步加大“双一流”省部共建力度,给予省级高水平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接轨渠道和实际支持。
一流学科差异化遴选评价标准如何制定?乔旭建议,根据不同类型学科,确定一流学科差异化遴选的评价标准,如工程技术等学科,并着重考察创新创业人才输送、产业引领力和支撑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
如何解决因“身份色彩”带来的招生、就业等影响?乔旭介绍,“双一流”计划启动时就提出了“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的原则,早已“变相”,实际情况是“总量控制”有余、“开放竞争、动态调整”不足,“双一流”计划内外不同高校的同一学科水平反差大。乔旭呼吁,实行动态调整淘汰机制、淡化“双一流”身份,避免高校在学科定位方向上的同质化,促进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化发展。
招生名额按考生比例分配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教授钟茂初建议: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相关专业招生名额,按各省市区考生比例公平分配。
“客观地说,当前各省市区考生考入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难易程度,存在显著差别,也是长期引发争议的一个问题。其公平性,有待改进。”钟茂初说,区域间的高考公平性,最根本的路径是通过促进均衡发展来实现。
因此,他提出建议,凡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高校及学科,该高校及学科相关专业在各省市区的招生名额,应与各省市区当年的应届考生比例大体相当。
鉴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自主确定建设学科的特殊地位,这两所高校所有专业在各省市区的招生名额,应与各省市区当年的应届考生比例大体相当。国家大量投入的建设项目,各省市区居民应无差别地公平分享。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也建议:
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他说,河南是人口大省、高考生源大省,由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河南省仅有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难以很好地承载起百万学子的“名校梦”。而省外“双一流”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河南投放招生计划较少,与优秀河南考生上好大学的迫切需求存在较大矛盾。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卢克平提出建议,应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统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提高“双一流”高校研究生推免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建议:
提高研究生“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采取推荐免试与统考两种模式,当前存在“推免”指标的增长远远低于同期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
据曾勇介绍,2015-202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平均增长15.5%,同期考研报名人数也从165万增长到475万(增长15.8%),但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推免”)指标增长远远低于这个比例。
此外,全国具有“推免”资格的学校360余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29.2%。这些高校主要是原“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及各省排名前列的省属重点大学等,在全国高等学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清华、北大的“推免”率超过50%以外,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推免”率约在16%~35%之间,原“211工程”建设重点高校的推免率在9%~19%之间,其他省属重点大学的“推免”率通常不超过10%,少的不到3%。
曾勇认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过长时间、过多优秀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反复刷题准备考研,不仅造成了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缺失,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潜在风险,甚至造成新的厌学状况以及进一步研究与创新的好奇心和兴趣缺失。
对此,曾勇建议,提高“推免”比例,从“推免”工作制度来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了严格程序,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进行了综合考核,把好了高质量的研究生“入口”。进一步提高“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型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曾勇还建议,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为满足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应当承担起研究生教育重任,可以在对高校办学质量、办学能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办学质量好的“双一流”高校进行招生指标的倾斜。(见习记者 朱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