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非
生活在大数据时代,隐私却无处遁形。工作时间做非工作内容被认定“摸鱼”;上班吃东西刷剧被当作反面教材通报批评;上午刚投出去的求职简历,下午就被辞职。工作中,你被监视了吗?
就在前不久,国美电器的一则处罚通报引发热议,员工在上班期间使用的非工作流量信息一目了然,比如刷视频、听音乐、网购等行为,都被一一监控着。
无独有偶,近日一行为感知系统也被大家熟知,这则系统不仅可以监控员工的怠工情况,还可以监控员工的离职倾向。在和朋友的聊天过程中,确知此事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她的同事在投出求职简历后不久,即被上司约谈逼问,最终还是没有回旋余地,被辞职了。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监控行为是否合法?
现实中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不仅在走廊等公共区域安装监控,还在办公室安装摄像头,监督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
诚然,企业要求员工在工作时间内认真专注于工作无可非议,但是采用监控手段是否是正确的选择呢?这种监控行为一方面会使员工在上班期间产生抵触情绪,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会使得企业和员工双方产生不信任感,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因此,监控系统只是辅助企业管理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企业管理者要想取得最大效益,则需要转变思维,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人才培养规划,首先要留住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命运;其次设置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最后如果为防止泄密等必要情况下需要安装监控系统,务必及时告知员工,并对其个人信息加密处理,解除员工后顾之忧。
劳动者既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就要严格遵守企业纪律,明确岗位职责,在工作时间完成工作任务是第一要义。但如果遭遇企业监控行为侵犯个人隐私或者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要果断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员工可以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等进行投诉举报,另一方面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
对于如何平衡企业合法监控和员工隐私权保护的问题,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我们勇于对不合理的监控行为说“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