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周末博客

搬家中的“断舍离”

本文字数:805

谢钱钱

趁着休息的周末,跟好友搬家了。收拾过程中说的最多便是:“这个不要了”。于是,满地都是废弃物,个人垃圾分类能力显著提高。

90后常给人的印象是:不羁、自由。我和好友则不同,除了衣服、化妆品、书籍、玩偶等,还有各式各样的锅碗餐具,茶米油盐,木制、玻璃制等收纳箱,以及一辆上百斤的动感单车……有句话说,“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我们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飘泊于上海,但在此次搬家过程中险些崩溃,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小小的出租房竟如此“藏污纳垢”,繁琐到要用收纳箱来收纳收纳箱。

给生活做减法,才不会被物欲所绑架。于是我和好友聊起“断舍离”这个“过气网红”。记得早几年,无论线上线下,大家嘴边都挂着这个倡导“新生活”方式的热词,软文更是铺天盖地。日本的一位收纳师山下英子以此为名作了一本书,谈论选择和决断,将其用于日常整理,更深的人生哲理则是倡导大家甩开惰性、刺激思维的新陈代谢。除了购物、整理,“断舍离”甚至被用于人际关系等成功学。

那么,日式的“断舍离”真的适合我们吗?记得小时候,家里老人健在时,有岁数的老物什也要擦擦亮、返返工再使用。他们生于物资匮乏时期,节俭的美德一直相伴走过贫瘠生活,走向富足的如今。对我们而言,不再困囿于物质生活,而更加是被积蓄的情感牢牢绑着。

橱柜角落里放着一个许久没用过的饭盒,表面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高三时家里人每周去学校看我时总会带着;阳台摆着竹片扎成的花架,还有十几个瓷器小花盆,这是夏天时心血来潮种植多肉植物后的“遗迹”……每一个物件都挂着一缕念想。

看到我恋恋不舍的样子,好友提醒:“这个饭盒你会用吗?”思考过后,饭盒还是被我分类丢进了垃圾箱,花架也留在了阳台上。

有人说,真正的“断舍离”,其实是计划生活。生活需要“断舍离”,前行的背包才不会沉重。而那些割舍不掉的深沉的情感、念想,要用积极的行动去缔结、去丰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周末博客 B04搬家中的“断舍离” 2022-03-11 2 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