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
最近,某些“大城表演家”引起了“小镇做题家”们的公愤。火上浇油的是,一家媒体还在新闻评论中嘲讽“小镇做题家”们是“无能狂怒”。
作为曾经的“大城做题家”,我充分与这种愤怒共鸣。因为在我国,“做题家”是绝大部分受教育人口都经历过的身份,更是文明古国可贵的制度发明。
1000多年前,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鸣响丧钟。隋炀帝开进士科,科举制雏形诞生,但只接受五品以上官员的举荐报考,普通寒门仍无法参与。直到唐高宗和武则天治下,完善了寒门参与科举、科举防舞弊等制度,从此,穷苦百姓无需军功,在正常社会秩序中亦可凭自身才学成为“上品寒士”。
纵使后世科举考试内容、人才评价标准逐渐僵化落后,让中华文明进步缓慢。但无论新中国设立、恢复高考,亦或是如今国家编制“逢进必考”,凸显的都是“寒门学子亦有途径公平上升”的价值,而非以出身血统、中正品评取士。
而今价值多元的时代,部分观点对“小镇做题家”看法不一,我认为虽容许,但底线不可突破。
容许,是因为人才评价标准的确不能过于单一。但不容突破的底线,则是把对应试教育的批评,扩大到对公平取士精神的漠视,退化到为某些小圈子“明星无寒门,群演无世族”去鼓呼,那是藏匿于历史角落,未被革新力量覆盖到的活文物活化石。
我非常支持新业态市场蓬勃发展,更支持健全相应人才公平竞争选拔体系,这样才能为青少年在“做题”之外,提供更多公平可靠的成才路线。同时,我也反对某些小圈子长期缺乏真才实学公平竞争的选拔,这样对其自身真实水平的进步是不利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