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路
这本为上海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上海市街镇工作协会主编的《上海街镇社区治理经典文集》今年初问世。国家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为此书作序。上海市街镇工作协会会刊《上海街镇》将2015年至今在该刊刊登的有关街镇、村居全面落实中共上海市委“1+6”文件精神的部分文稿和实践经验文章汇编成册。全书分为“贯彻一号课题”“做强社区党建”“做精社区管理”“做细社区服务”“创新社区治理”等15个部分,共收录各类文章120余篇。该文集展示了特大型城市基层社区由“管理”走向“治理”的探索实践风采,彰显了上海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深化、创新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随之基层社区也在新的浪潮涌动中发生一些新变化、新情况,遇到了一些新挑战。199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全市城区工作会议,基层社区由“管理”走向“治理”成为一大标志。2004年,市委、市政府根据特大型城市社区管理特点,提出“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管理”,要求实现“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管理网格化、社区服务实体化”,扩大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面,基层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区建设全面深化,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探索打下了扎实基础。
2014年,中共上海市委开展“创新社区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一号调研课题,开启了“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将上海社区治理推向改革创新阶段。创新社区党建,做实基层组织;创新街镇体制,做实基层建设;创新基层自治,做实基层基础;创新队伍建设,做实基层力量。 “一号课题”最终形成“1+6”系列成果文件。由此,市、区、街镇、居村四级纵向贯通、部门横向协同、政社互联互动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形成,党建引领、重心下移、服务靠前、多方参与、做实基层力量、强化信息支撑、加强法治保障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日臻完善。上海从“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实践充分说明: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
上海街镇在创新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发展中,以人为本,从实出发,思路超前,手段与方法可谓“各显神通” “百花齐放”。因文章多来自一线街镇社区,因此读来可亲可信、说服力强。文集具有浓郁的“烟火气”,既是一部可参阅的社区建设工具书,又是一部特色荟萃的社区生活集锦。书中分别介绍了长宁区虹桥街道党工委《努力构建“三建融合”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浦东新区高行镇《做实“三格”、织密“四网”创新城市精细管理模式》、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创新:一切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等有关街镇在探索社区治理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的一系列做法。它们的成功经验可为各街镇所借鉴,同时也拓宽了基层党委、政府以及一线干部、广大社区工作者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区治理的眼界与路径。
如长宁区虹桥街道党工委就如何加强党组织对各种社会力量统筹、整合、引领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虹桥街道区域内聚集着52幢商务楼宇、3000余家企业、52家驻区单位、逾8万名从业人员、近9万名常住居民,辖区资源丰富,社会各方融合需求度高。为此,该街道因地制宜,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中重点推进“三个”融合,即强化核心、观念融合,交叉任职、力量融合,目标引领、需求融合,着实激发了驻区单位主动参与区域化党建的能动性。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居民区+楼宇联合党支部”等3种“交叉任职”同创共建模式,并形成了相关责任清单、签署了运作共建协议、实施了互利双赢共建项目、提出了“三情家园” (亲情、融情、暖情)党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我想,随着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效能持续显现,特大型城市社区治理必将能激起众人希冀、甘之如饴的“一池春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