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法治重点

114岁的20路公交线 整装“焕新”再出发

“铛铛”声里镌刻百年上海记忆

本文字数:3022

◆9月10日上午,上海公交20路全新复古涂装的新型无轨电车上线运行 本版摄影 见习记者 沈媛

□见习记者  陈友敏

“号外号外,20路公交车上新了!”

近日,焕然一新的中山公园万航渡路终点站和22辆复古涂装的20路新能源公交车惊艳亮相。

如果要推荐上海的公交名片,114岁的无轨电车20路当仁不让,从九江路一路乘车至中山公园,途经黄浦、静安、长宁三区,南京路步行街、人民广场、静安寺、愚园路历史名人墙等风景,“铛铛铛”的报站声前奏将人带回到上一个世纪,在回忆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摩天大楼与石库门之间的距离仿佛就在一念间。

优化改造  车站更显人文情怀

20路中山公园万航渡路终点站紧邻中山公园2号门,所处位置北面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南面则是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周边历史文化底蕴浓厚。

“在中山公园整体开放及品质提升过程中,关于该起讫站的去留,也曾经历多番讨论。原本‘夹’在华政和中山公园之间的站点,考虑到道路狭窄,通行不便,我们也动过利用接驳车和20路起讫站衔接的方式,给20路起讫站换个位置的想法。”长宁区建管委副主任郁夫告诉记者,“但是周边居民反映这样的方案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最终我们决定站点位置不变,结合中山公园整体开放及品质提升,在保留该车站独特历史底蕴的同时,最大程度改善居民出行体验。”

现在来到改造完成后的20路中山公园万航渡路终点站,一个带有复古火车站设计元素的候车廊映入眼帘——整体钢结构搭建,采用圆柱状透明玻璃顶棚,两侧安装“20”字样标志,靠外侧还有一具时钟,内部则布置了长条式候车椅。在候车廊的西侧,还有一座通体乳白,形似钟楼的煤精亭(用于调换电车集电头内煤精块的工作区域)。公园拆除围墙后,不论白天夜晚,这两处建筑在满足日常功能的同时也成为百年公园独特的人文景观。已经有114年历史的“小辫子”车被草地、大树和各种绿植环抱,仿佛百年公交“开进”了百年公园里。

“以前等车就站在路边,遇到下雨就更觉得候车空间不足了,现在中山公园围墙打开了,候车厅也修起来了,等车方便舒服多了。”看到焕然一新的中山公园车站和新车,市民张阿姨满意地说道。

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客运处副处长殷波介绍,万航渡路中山公园终点站的改造一方面从便民服务出发,合理规划足够通行的候车通道,设置坡道、盲道等,方便携带拉杠箱、推婴儿车、坐轮椅的乘客,实现无障碍通行,并提供充足、舒适的休息座椅,防雨防晒的顶棚;另一方面为公交驾驶员增加了职工休息室、茶水间、餐饮间、更衣室等,改善了一线工况条件。同时,实现线路发车、客流信息与MaaS系统的互联互通,增设出行信息自助查询服务,新改造的车站可提供周边轨道交通首末班查询、周边地标导航等服务。注重站点整体风格与周边建筑景观环境的一体化融合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公交、全龄友好、智慧出行、绿色环保、功能复合”重要理念。

“改造前的中山公园万航渡路终点站,只有一个小小的调度室,我们想喝杯水,去个洗手间都不是很方便。现在改造完成,卫生间、茶水间都有了!”20路公交车驾驶员杨启奎笑着说。

此外,为配合万航渡路中山公园2号门沿线改造工程,现代交通对万航渡路20路沿线线网及配套设施进行优化改造。

改造前,原有的电箱馈入线采用上杆形式,电箱必须安装在电杆旁边,造成电杆位置受限,导致电杆与电杆之间距离较远,造成供电线路过长,产生过大的弧度,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美观、整洁,已不适应目前的发展趋势。

改造后,全新的穿电杆架设方式使得供电整体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道路和电杆的整体美观度大大提升,原有供电电箱位置不再受电杆位置的限制,电杆与电杆之间的距离也不再受限,供电设备之间的距离可以进一步缩短,从而使得供电设备通用性加强,故障率降低,维护更加简便。

采用新技术后,取消了原路口多根电杆架设,利用墙面拉环对线网进行了最优、最简设计,既保证了车辆的正常运营,又确保了路口的整洁美观。记者了解到,整个工程的绷线数量减少40%,架空线网减少35%,美观度大大提升。

车型复古  内芯更加科技强劲

1908年3月5日,上海首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该线路由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经营,自静安寺至外滩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线长6.04公里,这便是20路公交的前身,这条“10个上海人9个坐过”、串联起城市精华的公交线路,承载了上海人共同的记忆。

此次新投用的20路新车型为“上海印象”复古款。去年底,为打造脍炙人口的上海人文公交特色线路,市交通委、市道运局等部门公开征集意见,通过网友投票等形式,在4种车辆造型设计方案中,最终确定了市民广泛认同的新电车样貌。新车型造型取自历代无轨电车设备的变化元素,车身侧面,以雕刻画方式呈现上海电车百年以来的主要变迁,展现了上海电车的历史面貌。

车厢内饰则选用“怀旧的时光追忆主题”,整体色调以海派蓝色为主,呼应外车身涂装总色调,突出典雅、精致的装饰艺术风格,体现蓝调海派文化的氛围。同时,通过车内LED氛围灯带表现出夜上海的繁华和科技氛围,而前客门打开时的地面迎宾灯,“温馨”的感觉迎面扑来。同时,车辆保留了上海市民熟悉的“小辫子”。

20路新车型虽然外型“复古”,但“内芯”却科技感十足,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新车型采用了新一代智能气动升降式集电杆,司机不用下车即可完成常规的升降辫操作,并配置了强劲的动力电池。在智能化方面,采用了360高清环视、前向制动预警和辅助、油门防误踩、右侧盲区监测、变道辅助和驾驶员监测等智能化设备,充分保证了车辆运营的安全。全车采用低地板无障碍布置,设置无障碍翻板和轮椅区,充分体现了对于老年和残障乘客的人性化关怀。

镌刻文脉  承载城市变迁缩影

20路沿途的变迁,是几代人的情怀,也是上海城市变迁的缩影。9月10日一大早,赶在20路“上新”第一天,公交车迷陈先生早早就赶到了中山公园万航渡路终点站。“一直期待着新车上线,今天专程赶来一睹真容。”陈先生边说着边向记者展示刚刚用相机拍摄的20路新车照片,“20路新车无论是车身设计,还是车厢内别具一格的海派元素、二维码,都将上海的历史文脉镌刻在岁月时光中。”

值得一提的是,公交20路新车还在车厢内循环播放“百年月票、公交演进”宣传片,随车还携带了“可阅读、有温度、有情怀”的二维码,“这是久事公交集团为了纪念20路公交百年历史,以数字化转型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一项服务举措。”久事公交集团介绍,乘客可通过扫描在车上张贴和车载电视中的二维码,了解20路百年历史、车辆走向、到站预报和站点附近景点介绍等。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20路所承载的城市记忆或许稍显陌生。“之前也有坐过20路公交车,但不知道它背后原来包含这样丰富的历史。现在推出的新车型,能让和我一样对这段城市记忆缺乏了解的年轻人,在乘坐公交车的同时了解历史,增长见识,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刘先生告诉记者。

而对于一些老上海人来说,20路则饱含他们的情怀。

“20路一阵阵‘铛铛’声就是我的童年记忆。”今年75岁的牟先生看着复古的20路公交,陷入了回忆,“我小时候20路还是‘铛铛车’,夏天我会等在站台,听到‘铛铛’声就知道父亲要带着冰西瓜下班回家了。那时候冰箱还没普及,在南京路上班的父亲会用单位冰柜冰镇大西瓜,那是整个弄堂里的孩子们最期待的消暑美食。”

一代人有一代人对于20路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因为电车而收获的美好。“‘辫子车’就像上海的符号,  ‘香蕉座’是我们的回忆,20路是我们出门的首选,希望这样的本土记忆能一直在街头穿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3“铛铛”声里镌刻百年上海记忆 2022-09-14 2 2022年09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