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大批学子步入大学的门槛,而在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它在培养人才、发展教育和传承文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俗地讲,国子监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和教育部。
我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隋大业三年(607年)国子监成为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元世祖忽必烈建都北京,修建国子监,从此这里成为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由于朝代更迭和战乱所致,现在国子监遗存的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所建。
国子监不仅是俊才汇集之地,更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是专门研习孔子儒家经典的学校。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除了从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监生以外,还有来自琉球、安南(越南)、暹罗(泰国)、朝鲜、俄罗斯等地的“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直到清末,国子监才撤销。那么,国子监里有哪些具体课程?监生的“大学生活”又是如何?本期“老法今说”,让我们一起“穿越”回明清,看看那时的最高学府是如何培养超级学霸的。 王睿卿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