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在2022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学术长宜放眼量

本文字数:1400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小月河畔,秋高气爽;蓟门桥边,群英荟萃。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新一届的法大研究生。在此,我代表学校向2022级393名博士研究生、2389名硕士研究生表示热烈欢迎!衷心祝贺你们成为法大新成员!

七十年砥砺奋进,七十年春华秋实。这里早在1955年就开始兴办研究生教育,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这里设立了全国第一批法律史、经济法、诉讼法专业博士点,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比较法、人权法、法律与经济专业博士点;这里走出了新中国第一批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

同学们,如今你们踏入这方学术沃土,开启人生新阶段,面对何为学术、为何学术这一问题,或许仍有困惑。在此,我分享一些做学术的心得体会。

做学术眼光要“放长远”。学术之路漫漫,绝不仅仅限于研究生这短短几年。要树立远大的学术志向,明白自己心之所向、志之所趋,更要聚焦学术前沿、把握时代之需,将学术志向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面对时代风云、家国重任,我们不能当若即若离的过客,更不能当袖手旁观的看客,要忧时代之所忧、急社会之所急,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做学术身子要“沉下去”。学术研究要笃行致远、惟实励新,而不能闭门造车、好高骛远。只有身子沉得下去,深入社会、扎根实践,才能发现真问题,避免“为赋新词强说愁”,研究的成果才能回应社会关切,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们要秉持知行合一的态度,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扎根祖国大地中寻找真学问,在深入了解民生问题中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研究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立足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做学术。

做学术心思要“静下来”。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需要把心思“静下来”,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培养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慎思明辨的批判力与见微知著的思考力,耐住性子去拨开云雾、耐住寂寞去守得云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议题中抽丝剥茧,在寻求真理途中上下求索。希望同学们要有“读书不觉已春深”的定力,少一些浮躁,多一份耐心,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在学术道路上找准真问题、研究真学术、给出真答案,真正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做学术性子要“缓下来”。做学术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学术研究没有捷径可循,不能耍“小聪明”,要下“笨功夫”。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才是打开学术殿堂大门的“法宝”。一篇好论文、一个好成果背后离不开对经典文献的反复研读,对细节问题的反复琢磨,对论证过程的反复推敲,离不开数不清的挑灯夜读、笔耕不辍。希望同学们把性子“缓下来”,保持不骄不躁的学术态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静待从“量变”到“质变”的涅槃,在甘坐冷板凳中耕耘学术,走好学术之路、收获学术之果,相信一切皆会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潮平岸阔风正劲,扬帆起航正逢时。”同学们,法大是你们人生篇章的新起点,未来的道路上,有平川也会有高山,有缓流也会有险滩,有阳光也会有风雨,有喜悦也会有悲伤。迈向人生新阶段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要相信,希望与收获不期而遇,付出与回报总相串联。最后,祝愿同学们在法大生活幸福、学业有成、未来可期!

谢谢大家!

(略作删节)朱非  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7学术长宜放眼量 2022-09-14 2 2022年09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