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法治报通讯员 吴珊珊
编造家中有数百万元尚在海外清算、丈夫重病急需用钱治疗等理由,一女子向儿子同学的家长多次借款后迟迟不还,还自导自演不同角色继续行骗。日前,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该女子提起公诉。
丈夫重病急需“救命钱”
被害人魏阿姨“入坑”的过程要从10年前说起。2012年2月,魏阿姨突然接到了儿子同学的母亲王某某的来电,王某某称丈夫患肝癌需要做移植手术,但因丈夫在国外的公司有数百万元人民币尚在清算,所以她急需借钱以抢救丈夫度过难关。魏阿姨和王某某是打过交道的,好心的魏阿姨想着救人要紧,二话不说便借给王某某2万元。但魏阿姨不曾想到,她的善良之举却成了对方诈骗她的开端。
报案时,魏阿姨回忆,后来王某某还问她借过几次钱,有的是借口清算资金进入中国要等候办理兑换人民币,而在等候期间,王某某的儿子要出国培训,所以王某某向魏阿姨借了钱。不久,王某某告诉魏阿姨,清算资金汇错了银行,且资金被银行擅自挪用了,不仅无法及时还魏阿姨钱,还请魏阿姨继续借钱给她周转。而这些理由,魏阿姨都相信了,尽己所能地借款给王某某。然而,每到约定还款的日期,王某某就有各种理由搪塞,也拒绝与魏阿姨见面。
自导自演分饰几角
2015年,魏阿姨患病在肿瘤医院治疗,王某某假意关心,称委托了朋友高医生为魏阿姨介绍好医生。很快,高医生就联系上魏阿姨,关心询问她的病情。
然而,高医生还没给魏阿姨介绍医生,就先有急事相求了。高医生告诉魏阿姨,自己的儿子在国外念书需要汇款,“她说已经向王某某借了5000元,还需5000元,希望我可以借款给她”,魏阿姨回忆。
虽然高医生实际并没有在魏阿姨治疗的事情上出过什么力,但魏阿姨觉得高医生关心过她的病情,便同意借钱,还按照高医生的要求将钱汇给王某某,“她说王某某会把钱转到她儿子新办的卡里。”可谁知,借款后的高医生也是以各种借口推脱,迟迟不还款。
案发后,魏阿姨才知道所谓的高医生根本子虚乌有,是王某某虚构出来骗钱的。而当时,王某某为了取得魏阿姨信任,还自导自演,发短信催促高医生还钱。
负债累累无还款能力
经查,2012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王某某陆续向魏阿姨借款合计37万余元,后经数次催讨归还了部分,实际骗得24.9万余元。
王某某的丈夫虽有过一次住院经历,但没有做过重大手术,两人早在2010年就分居,不存在经济困难需要王某某为丈夫借钱的情况。而王某某的儿子也不需要王某某给他出国培训费,甚至在王某某的儿子求学期间,王某某还向他要钱。
此外,检察官还发现王某某在2016年向他人借款15万元,并因无力偿还被法院发出限制高消费令。
到案后,王某某辩解和魏阿姨之间是经济纠纷,自己无诈骗之意。然而,通过对相应证据的分析,检察官认为王某某实际并不具有还款能力,却在向魏阿姨借款时隐瞒,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且隐瞒真相、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应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日前,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王某某提起公诉。
检察官表示,类似本案中的“借款式”诈骗,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犯罪分子往往将诈骗之手伸向好心人的口袋,表面为借款,实则诈骗。希望大家在借款前,注意核实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和借款的真实用途,切莫让好心被利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