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暗夜无边,总有微光在

本文字数:1065

□朱莎莎

“国难至此,人人各尽所能,挽救国运。……执笔亦等于持枪也……”这是《乔秋远日记·家信集》中收录的革命烈士乔秋远家书中的一段话,一个不畏生死为国赴难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乔秋远(1909-1942),河南省偃师县夹沟人,本名乔周冕,出身书香门第。抗日战争时期,乔秋远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日本侵略军的“扫荡”中牺牲,时年33岁。

乔秋远之孙乔海燕,根据曾祖父乔荣筠所珍藏的祖父乔秋远生前的日记和家信,进行编辑整理出版此书。作为一部特殊的文学作品,书中记叙了一个知识青年抗战前如何一门心思考大学,抗战爆发后如何走上民族解放最前线的心路历程;也再现了八路军抗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景,是珍贵翔实的历史资料。

乔秋远的人生可细梳为三个阶段,即开封小学教师、北平求学和特派记者。三种不同身份的转化,勾勒出他思想的日益成熟和成长阅历。

1934年—1936年,乔秋远在开封师专附小担任教师。这一时期,他在日记中时常流露出对未来的迷惘,“孤寂”“忧郁”“痛苦”等字眼频现。然而,谁不是在彷徨中跌跌撞撞前行呢?1935年7月,乔秋远在给他的叔父信中坦诚了自己求学的想法,他决定辞职奔赴北平读书,“人们的理想是要追求的。”

1936年7月,乔秋远来到北平,准备参加北大注册生的考试。他每日早起读英文,学数学,看报纸,期求读书之梦如愿以偿。然而,时局的变幻莫测,尤其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他在北平寻求的一切都画上了句号。他终于意识到,在民族存亡之际,“个人的进退倒是其次”。他发出“国将不国,家无以为家,个人之一介生命何足惜”的呐喊,踏上寻求另外一条通往光明自由的路。

1937年8月27日,乔秋远的日记到此戛然而止。从他的家信中,我们得以窥见他后来执笔抗日的情景。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乔秋远逃难返回故乡,在《河南民国日报》担任记者。他多次深入前线作报道,用一支笔“为民族国家计”。他经历徐州会战,在黄泛区报道灾情、灾民,撰写考察文章,并远赴延安,在太行山、晋陕两地报道八路军抗战和中共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直至1942年5月,乔秋远在日军“扫荡”中不幸牺牲。

我们一页页翻阅这些来自80年前带着战火硝烟气息的日记、书信,走进这样一个平凡的英雄人物。我们往往认为一个英雄的诞生,他天生就带有英雄气概。其实不然,谁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平凡之人呢?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平凡,他于我们而言是可亲可真的。我们从中可衍生出这样一种信念——“我们人人都可成为危难之时的英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暗夜无边,总有微光在 2022-09-26 2 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