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法治随笔

晚清幼童赴美留学半途而废

本文字数:1326

沈栖

倘论晚清洋务运动,都会提及幼童赴美留学一事。

最早提出派遣留学生赴美的是容闳。此人本身就是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留学生。同治九年(1870),直隶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丁日昌受命赴津查办“天津教案”,容闳任翻译。他通过丁向曾提出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得到曾国藩的同意。曾当年就上奏《奏带陈兰彬至江南办理机器片》,正式向朝廷提出派遣留学生的建议。

同治十年(1871),已调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钦奉谕旨复陈夷务折》中再次提出这一构想,并得到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支持。是年七月初三,两人联合上奏《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论述其可能性在于:《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有“中国人进入美国大小公立学校学习,美国可给予最优待遇”的规定,这一计划的目的在于“使西人擅长之艺,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它成为朝廷派遣留学生的纲领性文件。李、曾还拟定了包括选才、经费、课程等在内的章程呈同治帝御览。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李、曾再次合奏《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获允准。光绪七年(1881),赴美留学生除20名病故、6名坚持不回国者外,94名分批回国。晚清幼童赴美留学画上了句号。

李、曾苦心经营的这一计划何以半途而废?

首先是受到朝廷保守官僚的攻讦。他们认为当时已经设有同文馆、方言馆,延聘了外国人教学,何必再组派学生出国留学呢?再则,保守官僚对围绕留学生的中西文化冲突极为注视。那些留学生“终日饱吸自由空气”,生活方式、服饰打扮、信仰理念等自然发生了某些“西化”,对学习四书五经失去了兴趣,甚或违背禁令剪了辫子,加入基督教,这自然给那些保守官僚提供了口实,被目为“大逆不道”。

容闳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偏重西学,支持学生接受西方文明和习俗,而陈兰彬则主张引导学生在不超越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掌握西方知识,极力反对学生言行举止受西方同化。朝廷为平息争端,又增派区谔良、容增祥、吴子登为留学生监督。区、吴站在陈一边,上奏折指责容闳纵容学生,已完全丧失士大夫及孔教之修养,认为留学生的举止“与中国士人习惯相背”,“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强烈要求朝廷撤回留学生。令人费解的是,虽“署中官员均窃非之”,但无一人站出来替留学生说句公道话。

恭亲王奕訢的主见起了决定性作用。针对管理层的矛盾,李鸿章多次调解,无果。而奕訢则以留美学生“见异思迁”“洋化甚深”为由,上奏全部撤回。清廷接受之,明令:“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后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裁撤。”李鸿章致函奕訢,竭力劝阻:留学已花费数十万,一旦付之东流,“亦非政体”,且“今无端撤回,美国政府必滋疑骇”,从而有损于两国关系,提出“半撤半留”的方案——“将那些已入大学可继续留美到毕业,其余没入大学但可成材者可保留若干名,此外逐渐撤回”。奕訢断然回绝之。1881年6月8日,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名义,命令在美康州哈德福城的“幼童出洋肄业局”全体师生速撤返华。

虽说赴美留学生计划半途而废,但这些学子回国后分布于清政府的各个行业,为近代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8晚清幼童赴美留学半途而废 2022-10-10 2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