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茜
根据译者的介绍,在创作《双城记》之前,狄更斯曾看过一部剧,说的就是一个青年为了拯救情敌而牺牲生命的故事。狄更斯被这种高尚的品德折服,认为这是舍己为人的典范和楷模。而《双城记》的独特在于,它加入了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把那个时代贵族的冷漠傲慢、民众的无助盲目和复仇者们的狂热凶狠刻画得淋漓尽致。它对法国大革命有深刻的反思,它批判以自由之名的恣意作恶。
狄更斯因为当时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经济萧条的现状,忧虑英国也会重蹈法国的覆辙,才写了这部作品,所以有了开篇那段著名的“时代”论。那么,小说叙述这样一个超乎一般人性的故事,是不是作者为了宣扬一种大义和仁爱的理想,想为如此黑暗的世界带来一线希望和光明呢?
正如文末卡顿对未来的想象那样:“我看到一大批从旧压迫者的废墟上兴起的新压迫者,在这冤冤相报的机器(指断头台)被废除之前,被它一一消灭。我看到从这个深渊里升起一座美丽的城市、一个卓越的民族。经过未来的悠悠岁月,在他们争取真正自由的斗争中,在他们胜利和失败里,我看到前一个时代的罪恶以及由它产生的这个时代的罪恶,都逐渐受到惩罚,消亡殆尽。”尽管对社会现状忧心忡忡,但狄更斯还是认为,或者说他殷切希望,世间仍有大义与大爱,理性和光明总会到来。
但作者为了阐述这一主旨,在人物的处理和故事的编排上,还是有些缺憾。比如对露西和达尔奈的刻画流于好人形象,略显单薄,反而不及一些反面角色如德法尔热太太等的形象丰满;对卡顿为什么明明才华横溢却要过早自暴自弃,最终只能在替死后才得到心灵的解脱,也没有详细交代,使得卡顿的行为略显牵强。又比如两个心狠手辣的贵族在他们迫害的贫民奄奄一息时,为什么要专程请有名的马奈特医生去看病,而让医生知道了他们的丑事,进而留下了日后指控他们的证据?为了故事情节似乎不得如此,却不符合常理。
不可否认的是,狄更斯的文字是充满魅力的。除了一些对话上的拖沓之处(也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对话特征),不管在描述实物、想象联想,还是讽刺比喻上,都非常贴切自然、如临其境,令人惊叹的句子和段落,比比皆是。比如在谈到法国大革命将要爆发时,他以一桶散落在街道上的红酒作比,描写了人们如何贪婪地享受这桶美酒,以及四处如何被这桶酒染红,又有了象征的意味。为了小说更具可读性,作者还设计了许多悬念和伏笔,使读者在最后真相大白的一刻才恍然大悟,形成了完整的逻辑链,有侦探小说的色彩。
总而言之,瑕不掩瑜,这部倾尽狄更斯心血的作品,值得品味和思索,的确配得上它名著的赞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