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潘东晔
地处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的花木地区,居住着超过24万常住人口,大量的人口业务导致属地花木派出所综合窗口的业务办理量也一直居高不下。面对超量业务带来的忙碌,龚东霞和贾君这对师徒,作为负责花木派出所综合窗口主要业务的文职辅警,在丝毫没有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用行动服务民生,从窗口传递温暖。
跨前服务缓解“排队焦虑”
由于综合窗口的民警还需要承担护校、巡逻、安保等其它勤务安排,所以龚东霞和贾君这两名文职,协助民警们承担起了综合窗口的日常业务办理工作。
“安全感靠业务,满意度靠服务。”这是龚东霞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今年6月初,因前期疫情封控导致大量户籍及身份证业务积压,又恰逢每年幼升小、小升初报名阶段的户口迁移业务办理高峰,一时之间,连办事大厅门口都排起了长龙,最长的甚至可能两个小时也不一定能轮到。为了缓解居民长时间排队带来的焦虑,龚东霞安排贾君和其他人继续坐镇窗口加快办理速度,自己则主动走出办事大厅,一边引导居民落实登记信息、扫场所码等防疫举措,一边对户籍与身份证业务进行分流办理,针对在办事大厅外排队等候的居民预先进行业务材料的初步审核,避免造成居民长时间排队后因材料不全无法办理业务的情况。
“有些居民的业务比较简单,排队却要2个小时,进去可能一两分钟就能搞定。”龚东霞表示,遇到类似于开具有无违法犯罪记录、打印户口本、更改户籍信息等简单业务,她会核对完居民信息后代为至窗口办理。就窗口至大门这短短的距离,当时的龚东霞每天要来来回回无数趟,微信步数能达到2万多步。这一举措在有效控制办事大厅内人流的同时,更是大大减少了居民们在大厅外炎热环境下的排队时间,为居民办事办证提供更宽松、更便捷、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巧核信息,解决迁户窘境
8月21日,居民陈先生来到综合窗口办理户籍迁移事项,但接待他的龚东霞却遇到了难题:对方手续基本一应俱全,唯独缺少实际居住地的凭证。原来陈先生和家人长期居住在国外,这次回沪他卖掉了唯一的房产,现在过来就是为了将自己的户口迁至社区公共户内。可陈先生在国内已经没有其他居住地,而国外的居住凭证又需要前往指定机构进行翻译,费时费力。
“麻烦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我这边等不及了,我订的航班今天下午就起飞了。”“你别急,我们一起再想想还有什么材料可以证明的。”这时,龚东霞灵机一动,想到陈先生已经买好了机票,于是就让对方提供机票、护照等材料互相佐证,并核实到其与配偶子女的出入境记录,成功形成了完整的材料闭环,最终当天成功办理好了户口迁移手续。隔着窗口,陈先生连连向龚东霞道谢,不仅是因为她全程细致周到的服务,更是为她精湛的业务能力点赞。
从“小处”着眼
在长期的言传身教之下,贾君在师傅龚东霞身上也学到不少。让群众少走弯路、少花时间、少花精力,这也成了贾君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今年9月初,王女士带着7岁的孩子到派出所综合窗口办理未成年首次申领身份证业务,但贾君接待后却发现,王女士只带了一本户口本且上面仅孩子一人,不仅无法判断监护关系也无法确认王女士本人身份。
于是贾君立即指导王女士使用“随申办”将其身份证通过“亮证”的方式进行了核实确认,但又一个新的难题出现了:孩子在外省市出生,无法“亮证”。为此,贾君开始一遍遍的在不同系统中进行后台查询,最终在综合了王女士身份证、孩子户口本,以及后台资料等证明下,成功形成了完整的材料证明,顺利为王女士的孩子办理好了身份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